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你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東南亞奇特的多核心朝貢體系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你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東南亞奇特的多核心朝貢體系

2020 年 8 月 29 日

 
展開

在古代遠東地區,自西漢開始,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便逐漸制度化地固定下來,此後一直為歷朝歷代所沿襲。直到近代鴉片戰爭後,代表東亞國際秩序的朝貢體系才因西方列強的侵略而逐漸解體。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古代東南亞,儘管當地部分國家已被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但東南亞內部卻也存在一套類似東亞朝貢體系的國際秩序體系——「曼陀羅體系」。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化」

自公元 1 世紀開始,隨著航海技術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大量的印度移民、文化不斷通過陸海兩路傳播到東南亞腹地。在印度文化的投射下,古代東南亞一些肥沃土地,也逐漸衍生出了「印度化」國家,比如湄公河三角洲、馬來半島、下緬甸濱海地帶等地區。

在對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和宗教影響方面,印度半島是最具影響力的,即使是之後遍佈東南亞的伊斯蘭教,也是以印度為傳播跳板。(圖片來自:地球知識局)▼

早期的東南亞本土居民,長時間信仰著原始宗教,但很快接受了來自印度的文化,一批帶有典型印度特徵的宗教建築也一併出現,比如吳哥窟。與此同時。發源於古印度的政治哲學和外交思想,也伴隨著印度化國家的產生而傳入東南亞。

吳哥窟建築群規模巨大,建築以宮殿和神廟為主,是一個宗教和政治中心,其宗教與建築主要受到印度宗教影響。(圖片來自:地球知識局)▼

曼陀羅體系:從古代宇宙觀延伸而來的政治制度

曼陀羅這個概念,就是在公元 1 世紀從印度傳進東南亞的。曼陀羅(Mandala),也譯成「曼荼羅」或「曼達拉」等,原是一個梵語詞,有「圓圈」和「祭壇」等含義。在佛教藝術上,常常能看到使用「方」和「圓」作為基本要素構成的曼陀羅圖案。

其中,圓形代表了佛教的時間觀,而方形則代表了空間觀。這樣的概念可被視為在當時的宗教文化下,人們對世界觀的描繪。在當時的條件下,以這種形式來描述複雜而層次近乎無限的世界觀確實頗為合適。

曼陀羅佛教藝術品(圖片來自:地球知識局)▼

多圈層的國際秩序:由中心圈、控制圈、朝貢圈構成「曼陀羅體系」

這和東南亞歷史上的國際秩序模式極為類似。所謂「曼陀羅體系」,也就是指古代東南亞地區一種「多圈層」的國際秩序體系,可簡分為居於核心的「中心圈」、中間的「控制圈」和最外層的「朝貢圈」。(參考多位學者:如呂振綱《曼陀羅體系:古代東南亞的地區秩序研究》)比如吳哥就是高棉人政權的中心,國王的實際控制區域可能很小,但是通過各地勢力的承認和效忠,疆域可以涵蓋很廣。

和傳統的政治體係不同,在曼陀羅體系中,一個政權的範圍多是由其中心——政權首都這類大型城市——決定,而不是由其邊界決定的,而且可以由多個附屬於它的政權組成。也因此,居於體系中心的國家,其核心統治範圍往往局限於首都周邊,距離首都越遠則統治力越弱。中心圈以外的政權,往往通過承認中心的領導權威,以換取保留自己大量內部自治權。因此對曼陀羅國家而言,邊疆並不重要,核心向外控制的區域往往是變動的。

你的附庸的也是我的附庸:多核心的朝貢體制

此外,曼陀羅體係也與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體係不同,其核心地帶在東南亞歷史上並不唯一,而且領土伸縮變化十分頻繁。相較於東亞地區,這裡並不存在一個超級穩定的曼陀羅體系核心圈的政權。

在古代東南亞歷史上,同一時間段內,可以並存以多個國家為核心的曼陀羅體系,因此向曼陀羅體系核心國家朝貢的小國,其宗主國也往往不止一個。甚至位於曼陀羅體系中心的核心國家,在東亞朝貢體系中,可能也是對中國進行朝貢的朝貢國。因此形成一套「你的附庸的附庸可能也是我的附庸」的特殊朝貢體系。泰國巧妙地化危機為轉機,牢牢抓住這次西方列強侵入東南亞的的談判機會。

曼陀羅朝貢體系示意圖▼

泰國 v.s. 緬甸,東南亞王國間的強權碰撞

東南亞各個強權之間的碰撞,往往也是曼陀羅體系中,不同核心國家之間互相爭奪勢力範圍的征戰過程。比如東南亞古典時期(大約 5 至 15  世紀)有幾個比較著名的政權:這些王國對應到今天相對清晰的民族大致是大城王國之於泰人,吳哥王國之於高棉人。回到當時,民族與王國之間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王國的統治層可能也是多個族群的組合體。

歷史上泰、緬兩國的爭霸,便可視作兩個不同的曼陀羅體系的碰撞。13 世紀中期開始,中南半島腹地相繼湧現了若干個大大小小的泰人國家,其中素可泰王國和阿瑜陀耶王國先後崛起,成為一股主導中南半島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15世紀初,中南半島大致狀況▼

另一方面,居於西部在今天緬甸土地上的諸多王國,也構建了一個曼陀羅體系。儘管兩邊都曾向中國進行朝貢,但在中南半島,就是一對勢均力敵的對手。此外,古代中南半島,盛行著「白象」崇拜,而且「白象」也被視作是王權的象徵。泰緬之間的戰爭,往往便是一方強行向另一方索討「白象」而引起的。

早期的緬甸國力強盛,泰國屢次處於下風,並多次被緬軍侵入國都。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被緬甸攻滅後,附屬於泰國的周邊小國也隨即轉向緬甸朝貢。然而,緬甸在泰國的統治並不長久,僅兩年後,泰國華人將領鄭信便揭竿而起,建立了吞武里王朝,率領泰國軍民反抗起緬甸的統治。鄭信死後,則由綿延至今的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繼承了其未竟的事業。

緬甸的王朝確實短暫地征服了泰國王朝,不過統治維持不久,最終緬甸王朝亡於英國殖民者;泰國則憑藉外交平衡免於淪為殖民地。

  17世紀中葉,中南半島大致狀況▼

泰國成為曼陀羅體系的中心

重建以泰國為中心的曼陀羅體系,是泰國復興路上的重要一步。在反擊緬甸期間,曼谷王朝還特地強化了對其泰北各邦的控制,從而逐步將蘭納納入以曼谷為中心的泰國曼陀羅體系核心圈。與此同時,泰國的曼陀羅體係也向南部馬來半島擴張,一度要求當地小國奉行比以前更為嚴苛的朝貢制度。

此外,泰國也趁中南半島腹地的寮國分裂衰敗之機,大舉入侵。一部分寮國領土直接劃入泰國統治,另一部分則被列為朝貢國。但在柬埔寨方向,泰國則遇到了其另一勁敵——越南。19 世紀上半葉,泰越兩國曾為了爭奪柬埔寨的控制權而多次爆發戰爭,一時間難分上下。1846 年,兩國才簽訂協議,正式確認雙方均為柬埔寨的宗主國,兩國勢力範圍各佔其一半。

在西方列強的入侵殖民下 泰國將朝貢關係成功轉換為央地關係

泰國在 19 世紀所復興的曼陀羅體系僅僅是曇花一現。隨著西方殖民者在東南亞的滲透日益加深,東南亞曼陀羅體係也逐漸被西方列強所主導殖民體系所取代。但泰國也抓住時代機遇,完成了曼陀羅體系在近現代的轉換。泰國通過出讓一部分東南亞小國的宗主權,換取了西方列強對另一部分小國宗主權的確認。比如其原本在寮國、柬埔寨擁有的宗主權,轉讓給了法國;在馬來半島的利益,則與英國劃而治之(當然,這也是劣勢下的無奈之舉)

在東南亞紛紛淪為歐美列強殖民地之時,泰國得以倖免。▼

泰國巧妙地化危機為轉機,牢牢抓住這次西方列強侵入東南亞的機會,重新與邊境少數民族談判,將外部威脅轉化成自己加強集權的手段。比如當時藩屬性質的泰北各邦,在19世紀與毗鄰的英屬緬甸發生了不少衝突。曼谷方面一邊代表番邦向英屬緬甸爭取利益,一邊藉口加強了對番邦的控制,在財政、司法、外交、內政等領域獲得了實際上的控制權,完成了泰版的改土歸流。到了1932年,泰國正式在當地設府,完全將泰北收編到中央政府管轄之下,完成了從朝貢關係到央地關係的轉換。

與泰國將全國都轉變為直轄的「府」相比,緬甸的行政區主要還是分為省和邦,這種分野與緬甸國內分散的多元民族有關,在全國一體化以及凝聚力方面,緬甸仍然不及泰國。

曼陀羅影響下的當代東南亞國際秩序

雖然泰國在 19 世紀重新整合了曼陀羅體系,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整個東南亞主要還是由殖民體系所主導。如果仍然用曼陀羅體系的視角來審視當時的東南亞國際秩序,那麼東南亞無疑可分為以英國、法國、美國、荷蘭等列強主導的多個並存曼陀羅體系。西方列強取代了東南亞本土強權,成為東南亞各殖民地或各小國所新一輪的朝貢對象。

但二戰以後,隨著亞洲、非洲、拉丁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以及英法等傳統列強的日漸衰微,東南亞各國實現了民族解放。只是這種解放並不徹底,因為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影響下,東南亞諸國還是要不可避免地繼續屈服於其他強權。

美國霸權興起: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化朝貢體系

自二戰後,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取代傳統英法列強,通過一系列政府間組織、條約、外交援助,一直試著在全世界範圍內構建一套以美國核心的國際秩序體系。這種國際秩序體系,無疑和朝貢體系非常類似,一旦有人觸犯美國的權威,美國便常常會採取措施對其進行處罰,從而維護這套體系的穩定。

在古代曼陀羅體系中,外圈小國通過向中心國家進貢「金銀花」 (用金銀雕刻裝飾而成的小樹)以換取中心強權的庇護。而在美國主導的朝貢體系下,東南亞諸國則向美國出讓大量的政治經濟利益,再透過美國發佈該國「人權報告」的形式給予某個政權「冊封」。

這種利益交換和政治合法性確認在東南亞能夠暢行無阻,其實也和「曼陀羅」體系的文化遺存有關。千百年來這種不穩定的、流動的「曼陀羅」結構,讓東南亞人對世界秩序的流動性有著更深的認識,向強者朝貢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面子問題,相反可以藉助朝貢獲得相應的商業利益或政治幫助。

現實永遠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系列歷史抉擇之後的結果。今日東南亞的發展道路和國際外交立場,也並不單純是這些民族現代性的產物,而是歷史文化所留下遺產的再發揮。要理解東南亞,或許正應該從理解曼陀羅結構開始。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