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IBM-穿越百年歷史的藍色巨人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IBM-穿越百年歷史的藍色巨人

2020 年 11 月 4 日

 
展開

1946 年 2 月 14 日,全球第一台電腦“ENIAC”於美國賓州大學誕生,發明人是 John W. Mauchly 和 J. Presper Eckert 兩位美國人,而光ENIAC一台電腦就使用約 18000 個真空管、重達 30 噸、長 15 公尺、寬 9 公尺、耗電功率每小時 150 千瓦,一秒鐘內大約能作 5000 次加法運算,當時是被美國國防部用於彈道計算,這是普遍大眾所認知的全球第一台電腦。

時隔多年後,台灣由交通大學於 1962 年初時引進第一台電腦- IBM650 ,雖然這款電腦相較於ENIAC已縮小許多,但其重量仍高達 900 公斤,附屬的電力供應裝置也有 1350 公斤左右,僅能運用於商業或公部門之中。直至 1981 年,IBM推出其第一台個人電腦- IBM 5150 ,CPU採用Intel 8088 、 16KB 記憶體(可升級至 256KB ),重量卻僅有 11.34 公斤,在沒有軟碟機與螢幕下的售價為 1565 美元(配置軟碟機、螢幕、 64KB 記憶體的版本售價為 3000 美元),不管是價格、重量、甚或運算效能等等,都已經慢慢走入消費級的產品,也為全球PC、NB市場揭開序幕,而其中最大的推手也就是本文的主角,成立於 1911 年,穿越百年歷史的藍色巨人- IBM。

本篇重點:

  • 公司簡介- 創立逾百年的IT公司
  • IBM屹立不搖的關鍵- 持續轉型
  • IBM為巴菲特首度買進的科技股( 2018 / 5 已全數出清)
  • 結論- 長期發展仍值得關注

公司簡介- 創立逾百年的IT公司

為什麼說IBM是藍色巨人?創立逾百年又代表什麼?其實全球百年企業並非少數,不過若再細分產業別來看,百年企業大多都是民生相關、銀行、或公共事業等,IT企業能夠撐過 30 年以上就已經非常厲害,更遑論IBM存續已超過 100 年,另外因其LOGO在 1940 年代以後就以藍色為主要顏色,因此業界也習慣稱IBM為藍色巨人。

IBM創立於 1911 年,當時是由 3 家公司合併組成,若溯及其中最早創立的CTR(Computing Tabulating Recording)則是由統計學家赫爾曼·何樂禮在 1896 年創立,為計算列表記錄公司。當時銷售的機器可以分配資料卡並列印統計表,主要客戶是美國人口普查局,而一直到 1930 年代時,全美國約2600 萬的上班族出勤紀錄,幾乎都是由IBM的卡片來進行追蹤。1935 年時其卡片統計產品市占率高達 85.7% , 1946 年後,隨著電腦推出,IBM也極力發展相關產品, 1950 年代時IBM已是美國空軍自動防禦系統的主要承包商,也在當時奠定其在電腦領域的發展基石。後來隨著半導體的出現,IBM也投入於第三代積體電路電腦的開發,並於 1964 年推出劃時代產品- System/ 360 ,自此以後幾乎所有的電腦研發都以其為基準。

而隨著IBM在電腦及事務機等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後,麻煩之事也隨之而來。 1969 年,美國司法部開始調查IBM涉嫌違反反托拉斯法並企圖壟斷電腦系統市場,尤其是商業設計電腦領域。當時IBM市占率有多高?我們可以從 1975 年的數據窺知, 1975 年時IBM所生產的電腦數量為全球其他電腦廠商生產總和的 4 倍。不過如此高市占率卻反而成為阻力,美國司法部反托拉斯訴訟一直持續到 1983 年,也為公司營運造成影響。

IBM屹立不搖的關鍵-持續轉型

IBM能夠挺過包括美國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危機、 1997 亞洲金融風暴、.com泡沫等多次金融或經濟危機,其中的關鍵就是不斷的研發、創新並轉型。開頭時我們有提到,IT公司其實大多存續期間都比較短,且因外在環境變化較大,通常需要投入較多心力以保有競爭力。而IBM在這一百多年以來當然也經歷不少次逆風,但公司保持彈性,持續轉型也成了存活的關鍵。

初次轉型:

談到轉型,除了當初從三間公司合併成一間公司以外,最早期應是 1950 ~ 60 年代。由於其出勤紀錄卡已達極高的市占率,加上全球第一台電腦問世,IBM於當時投入約 50 億美元的研發金額,耗時數年後才推出System/ 360 ,也讓公司在電腦領域獲得領先地位。

第二次轉型:

雖公司在 1981 年推出個人電腦,也取得不錯的成績。不過在 1990 年代初期,分散式運算系統(把需要進行大量計算的工程資料分割成小塊,由多台電腦分別計算,再上傳運算結果後,將結果統一合併得出資料結論的科學。)在市場上快速的發展,但因大型主機業務利潤較高,IBM遲遲沒有推出相對廉價的分散式運算系統,使得IBM大型主機營收從 1990 年的 130 億美元,逐步降至 1993 年營收的 70 億美元。

時任CEO也為此更加專注於客戶需求和應用,而當時所建立的服務部門即為現今的IBM全球服務部門(IGS),另外,IBM運用「開放系統和標準化協定」拓展了IBM軟體的相容性。並在 1995 年時,將IBM融入「網路計算」,以達到完整的網路化,一連串改革措施也使得IBM營運逐漸好轉,股價從 1993 年~ 2002 年累計漲幅達 8 倍。

第三次轉型:

2003 年後,Samuel Palmisano成為IBM董事長兼執行長兼總裁,當時提出「電子商務隨需應變」的概念,並將IBM營運模式從產品導向型轉為客戶導向型。以往是致力於將產品規格優化,轉為滿足顧客需求,相較於把產品做得更好更完美,不如做出對的、顧客們真正需要的產品。而後也更側重於軟體與服務上,更於 2004 年時將當時極其成功的品牌ThinkPad出售給聯想( 0992-HK )集團,而後開始轉型為管理服務公司,IBM營收也在 2008 年時首度突破 1000 億美元大關。

第四次轉型:

2012 年,面對時代不斷變遷,IBM再次面臨危機,營收表現於 2013 年再次跌落回千億以下水準。且面對微軟Azure、Amazon AWS以及Google Cloud等強敵不斷搶占雲端市場,IBM時任CEO Ginni Rometty積極收購約 65 間公司,其中包含混合雲、資訊安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和區塊鏈等新興業務與技術,並於 2018 年再次宣布收購Linux 發行版本軟體商Red Hat(紅帽)以強化IBM的混合式雲端服務。

不過可惜的是,當時是以 340 億美元,溢價 63% 收購,除了價格高估以外,就產品面來看,IBM本就與Red Hat有緊密的策略聯盟關係,能獲取的技術其實並不多,靠併購所能取得的頂多只有客戶數拓展。在雲端營運商積極搶占市場之下,IBM能發揮多少併購綜效仍有待觀察。至少依目前市場普遍預測來看,多數分析師認為IBM未來五年營收成長幅度約為每年 6.4% ,顯見市場對於併購效益仍無法太過樂觀看待。

IBM為巴菲特首度買進的科技股( 2018 / 5 已全數出清)

眾所周知的巴菲特過去數十年以來都是以民生、公用事業、金融、航空等類股為核心持股,幾乎不曾見到科技股的身影,主要原因一大部分就是科技變化速度過快,難以成為長期投資標的( 10 年以上)。另外對於畢業於商學院的巴菲特來說,比起科技業他更能快速理解金融業的營運狀況。但就在 2011 年,IBM成立的第一百年時,巴菲特旗下公司波克夏以每股 170 美元收購 6400 萬股,總值 107 億美元的IBM股票,同時也表示之所以打破原則是因為這個藍色巨人挖掘和留住客戶的手段驚為天人,「是家能幫助IT部門發揮更好效益的公司。」

雖然最終的結果是波克夏從 2016 年便開始減碼賣出IBM持股,且在 2018 年 5 月時巴菲特對媒體宣告波克夏已出清IBM持股,當時股價約在 140 ~ 160 美元之間。減碼至出清的這段期間內巴菲特也曾說到:「IBM是一家實力強大的公司,但在雲端運算領域對手也同樣強大,且以當時局勢衡量,IBM獲利有下降的可能性,短期內看不到好轉跡象,估值也相對偏高,因此決定減碼」。在IBM的投資上,波克夏可以說是鎩羽而歸,費時 7 年時間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率,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巴菲特曾對這個存在了一百年且不斷轉骨的科技公司給予莫大的肯定與支持。

結論 – 長期發展仍值得關注

身為背負百年歷史的科技巨頭,IBM從當初打卡機、事務機、一直到後期的大型電腦、個人電腦,目前營收占比已轉型為基礎設施服務(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37% 、軟體(software) 29% 、IT資訊服務(IT services) 23% 、硬體(hardware) 8% 、其他 3% ,可以說是成功由硬體轉為軟體為主的最佳例子之一。

且公司目前在全球 175 個國家中擁有約 38 萬名員工、 8 萬個業務合作夥伴並可為 5200 個企業客戶提供服務,其中 95% 的客戶皆來自於財富 500 強企業(Fortune 500 ),其營運實力及影響力依然強大。加上公司靠著不斷轉型,存續期間超過百年,也足以顯現其營運彈性。雖短期內因營收規模較大已難享有高成長性,加上競爭對手造成業務拓展壓力,不過相信IBM在長期發展上仍具有相當的利基點,因此未來仍可持續關注該企業之營運發展。

參考資料:

  • Morningstar
  • 維基百科
  • 百度百科
  • 台灣精品品牌協會Bpaper
  • 財訊
  • 工商時報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