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私募股權:貪婪投機還是價值發掘?
作者 K@W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K@W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K@W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私募股權:貪婪投機還是價值發掘?

2019 年 7 月 5 日

 
展開

長期以來,私募股權公司(Private Equity)一直被視為利慾薰心的逐利者。 但華頓管理學教授納裡(Paul Nary)的新研究為私募股權公司收購的益處提供了更全面的觀點。納裡與華頓同事辛格(Harbir Singh),以及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副教授卡爾(Aseem Kaul)共同撰寫了題為 《誰會成為私募股權公司的收購目標——論其在收購中的作用》(Who Does Private Equity Buy?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from Buyouts of Divested Businesses)的論文,並在《戰略管理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發表。最近,納裡透過“華頓知識線上”探討了這個話題。

以下是經過編輯的訪談記錄。

華頓知識線上:私募股權公司通常被視為企業價值的破壞者,但是你的論文中並不贊同此觀點?

納裡:是的。 這真是個有趣的現象,儘管時代不斷發展,人們卻還是經常將私募股權公司與貪婪的、破壞優秀企業價值的形象掛鉤,總認為他們是那些為追求短期收益而不顧企業價值的機構。我們以前沒有足夠的研究來仔細探究這個問題。在此次研究中,我們發現私募股權公司實際上是可以透過一些長期做法在重振企業價值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發現,私募股權公司傾向於收購那些在上市結構中未能發揮潛力的資產,特別是那些可能被其母公司忽視或未能被充分激勵的公司分支。因此,從商業角度來看,私募股權公司在市場中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會收購那些管理不善或被母公司忽視的企業,投入時間和資源來培育這些企業,而這是被收購企業在原有環境下不可能獲得的。

華頓知識線上:你們是如何論證這點的呢?

納裡:我們專門對私募股權公司或其他機構從上市母公司收購的大約 1,600 個剝離業務的收購案例進行了實證研究。我們對深入瞭解其收購行為的實質非常感興趣。透過對同類剝離資產收購行為的對比研究,我們瞭解了私募股權公司收購與其他收購企業的收購行為差異到底在哪裡。

華頓知識線上:那你們認為是什麼讓私募股權公司與眾不同的呢?

納裡:他們似乎更傾向於收購與其母公司核心業務有弱聯結的,或者很容易被忽視的業務單位。例如,有些需要母公司能夠給予更多投資,有些是經理人希望給予更適合的激勵措施。

華頓知識線上:此論文是否在說,與 80 年代相比,私募股權公司的收購目標已經發生改變?

納裡:的確如此。不僅僅是我們的研究,很多證據都表明私募股權公司現在越來越專業。他們的機構投資者也對他們的行為和穩定性有要求和期待。因此我認為今天的私募股權公司與上世紀 7080 年代產業初期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華頓知識線上:那對私募股權公司又有那些啟示? 他們是否應該更好地推廣他們的價值觀?

納裡:我的確認為這一點需要更多關注。我不確定他們自己是否擔心這點,因為他們已經是市場上的專業人員了,他們對自己所處的地位和業務類型應該都非常滿意。但是,也許私募股權公司的確應該在公關方面再做一些努力。

華頓知識線上:還有什麼其它發現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納裡: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現今有這麼多上市公司在選擇私有化,例如戴爾(DELL, DVMT-US),還有一些雖然承諾要成立上市公司,但還是選擇保持私有化久一點,例如優步(Uber)。我們也都聽到了馬斯克的不滿,他希望將特斯拉(Tesla, TSLA-US)私有化。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考慮私募股權公司的形象,不再把他們當做貪婪無情的企業入侵者,這不僅僅是從公關層面考慮,而是要允許他們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找到那些可以在私有制下比上市結構中受益更多的公司或者業務單位,例如那些需要遠見和長期投資的優質業務,他們也許並不能在上市環境中被股東或分析師所認可,從而可以讓私募股權公司成為合作夥伴。

其次,想一想最近股市中所有關於短線主義的討論,都集中在季度收益或是上市公司應遵循的規定上。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改善和提升公司治理、法律法規,甚至是如何影響投資者的期望值,使上述三者很好地與現代公司創造價值的方式相一致,這樣不管是私有還是公共投資者都可以從高潛力的業務投資中受益。

華頓知識線上:這項研究的未來方向是什麼?

納裡:我想研究私募股權公司收購對買賣雙方的業績影響到底如何。我們知道私募股權公司及其投資者,通常都會在私募入主業務,特別是當他們對該領域更專業時受益。另外,將剝離業務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的母公司又會怎樣? 他們是否能從剝離中獲利,又或只是一種戰略措施,為了不讓競爭對手獲得,他們只能賣給私募股權公司?如果能看到這方面的業績影響應該會很有趣。

另一方面,私募股權公司在矽谷和整個科技產業變得更加活躍。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這與他們過去的業務領域有很大不同。我們已經對 Facebook(FB-US)或 Google(GOOGL-US)這一類公司如何從事技術收購或投資有潛力的新創公司有了不少瞭解。但我們對私募股權公司如何在這些環境中運作,如何創造和獲取價值,他們在高科技產業實際做些什麼,以及這是否與他們的核心業務、他們一貫專注的財務領域的典型做法有所不同,這些都是我未來的研究方向。

K@W》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K@W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K@W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