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被視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時事與財經刊物之一。它的魅力在於不只報導新聞,而是提供深度分析與獨到觀點,帶領讀者理解世界正發生什麼事,以及背後的經濟與政治邏輯。無論是關注金融市場、科技趨勢,或是想培養國際視野,《經濟學人》都被視為最值得閱讀的媒體之一。
2021 年《經濟學人》稱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2025 年又報導「台灣病」。雖然有人支持其觀點,也有人反對,但是皆成功引起國際媒體對台灣的關注。
經濟學人的發行歷史
《經濟學人》創刊於 1843 年,由蘇格蘭商人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創立,最初的核心理念是推動自由貿易。隨著全球局勢變化,內容範圍也從經濟擴展到政治、科技、文化、社會議題等更廣的領域。
它以「無署名文章」聞名,強調集體觀點;也以清晰的自由主義立場、資料導向的寫作方式,以及犀利的文字風格受到全球讀者推崇。超過一個半世紀以來,《經濟學人》已成為世界各國學者、政治人物、企業領袖或對國際時事與商業議題關注者的重要閱讀來源。
從荷蘭病到矽盾:經濟學人的經典觀點
《經濟學人》之所以備受重視,是因為它長期提出足以影響全球學界與政策制定的重要觀點。
「荷蘭病」就是其中一個經典例子。在 1970 代,當時荷蘭因天然氣出口,大量進帳的同時卻因荷盾升值導致製造業衰退、經濟狀況陷入窘境。《經濟學人》將此經濟結構失衡命名為「荷蘭病」,並成為後世研究資源型經濟的重要指標。
另一個近年最具影響力的概念是「矽盾」。這個詞由美國學者克雷格.艾迪生(Craig Addison) 在 2001 年提出,指出台灣因掌握全球關鍵半導體製造能力而形成的「科技防護」。雖然「矽盾」並非《經濟學人》原創,但多次以封面與專題強調、深化此概念。在分析台灣地緣政治時,《經濟學人》指出台灣掌握全球半導體產業最關鍵的先進製程,而台積電的在科技供應鏈上佔有「不可取代性」的地位,更是台海安全的「護城河」。這樣的科技優勢在國際安全上形成了一道「矽盾」,讓國際無法忽視台灣的重要性。
「台灣病」?經濟學人的診斷與央行的回應
台灣病的症狀
《經濟學人》在最新報導中提出「台灣病」一詞,點出的問題遠不只是匯率,而是台灣長年累積的結構性失衡。以下這些現象交織,構成報導所稱的「台灣病」:看似繁榮的科技島,其實存在深層的經濟焦慮與結構失衡。
1. 新台幣長期被低估,結構性扭曲出口與經常帳
《經濟學人》引用大麥克指數指出,新台幣對美元長期被嚴重低估約 55%,在 53 種貨幣中偏離幅度最大。台幣偏弱使出口業者長期受惠,但也讓經常帳盈餘占 GDP 的比重不斷擴大,形成對外貿易長期過度順差的結構,導致台灣經濟越來越依賴出口,而非內需。
2. 經濟成果未普遍分配,低薪問題由結構性因素所造成
低匯率與低利率提高了進口成本、壓縮國民購買力,再加上出口獲利未有效回饋勞工,使薪資未隨生產力同步成長。報導指出,自 1998 年以來勞工所得占 GDP 的比例從約 35% 下滑到 25%,工資長期停滯,成為台灣低薪問題背後最核心的結構原因。
3. 資金過度溢入資產市場,引發房價泡沫
為避免台幣快速升值,央行多年維持低利率環境並大規模購入外匯,使國內利率長期偏低。過剩資金流入房市與金融市場,推升房價急速上漲,使台灣房價所得比居全球數一數二。報導指出,自 1998 年以來,房價與所得的倍數已翻升超過 9 倍,年輕世代購屋負擔沉重。
4. 壽險業資金外流造成金融體系貨幣錯配風險
巨額順差轉化為大量外匯資金,多流向美國債券等海外資產。壽險公司尤為依賴美元資產來匹配新台幣負債,形成嚴重的貨幣錯配(currency mismatch)。一旦新台幣急升,以外幣計價的資產價值下降,以新台幣計價的負債價值上漲,壽險業可能遭受重大衝擊,甚至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央行的回應
面對這份診斷,台灣中央銀行很快提出回應,主軸分為五大重點:
1. 匯率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非單一商品可衡量
央行表示,影響匯率的因素眾多,包含跨境資金移動、金融市場波動、全球資金流向等。金融自由化後,資本移動更成為左右新台幣升貶的關鍵,因此匯率不可能由單一商品價格代表。
2. 大麥克指數不適用於評估匯率是否高估或低估
央行指出,《經濟學人》過去也坦承大麥克指數只是媒體用的簡化模型,無法作為專業分析工具,自然也不能用來判斷新台幣是否被低估。
3. 金融交易主導外匯市場,PPP 已不具判斷力
2024 年台灣外資與本國資金進出規模,是商品貿易金額的 19.3 倍。匯率主要反映的是金融交易,而非商品貿易,因此以購買力平價(PPP)推算均衡匯率已不具意義,更不可能用單一商品(如大麥克)判斷匯率是否合理。
4. 新台幣被低估的推論不成立
央行強調,既然大麥克指數與 PPP 皆不適合用於匯率評估,《經濟學人》以此推論新台幣被低估、進而衍生出台灣經濟金融的負面效應並不正確。央行舉例以最新 iPhone 售價計算,新台幣對美元反而高估 17.1%。
5. 美國財政部並未要求新台幣升值
目前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但就央行與美國財政部就匯率議題交涉多次以來,美國從未將台灣列入匯率操縱國,也未要求新台幣升值。
這些回應多聚焦在匯率與外匯政策本身。然而報導所涉及的結構性議題,其實遠不止匯率。央行的回應刻意避開了三個社會高度關切的核心問題。第一是房價長期飆升,購屋所得比高居全球前段班,遠超台灣薪資增幅;第二是低薪與內需疲弱,年輕世代實質薪資近十多年僅小幅上升,使內需難以成為經濟主力;第三是壽險業巨額海外資產的風險,包括大量未避險部位,使台灣金融體系面臨匯率波動時的潛在衝擊。這些問題並非央行一力可解,但也確實構成《經濟學人》診斷台灣體質的關鍵背景。
因此,「台灣病」的概念並不是台灣經濟失敗,而是提醒台灣:在出口強勁的亮眼數字背後,薪資結構、金融體質與居住環境已累積多年壓力。這也是為什麼這篇報導在台灣社會引起大量討論,迫使我們不得不正視經濟表象與真實生活之間的落差。
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經濟學人要怎麼訂閱?
訂閱《經濟學人》的方式多元,讀者可以根據閱讀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管道:
- 官方網站:在經濟學人官網訂閱可以選擇數位版、紙本版,或兩者並行,支援跨裝置同步閱讀。另外還有提供學生方案和團體訂閱,價格相對優惠。
- 通路合作:誠品、博客來、天下雜誌、台灣英文雜誌社等平台,不定期推出優惠方案。
- 應用程式:在 Google Play 商店或 Apple App Store 下載「The Economist」,付費訂閱之後能在 App 和官網上跨裝置閱讀完整內容。
經濟學人 Podcast:不用讀英文也能掌握每週重點
如果覺得閱讀英文文章負擔較大,《經濟學人》的官方 Podcast 是非常好的替代方式,內容涵蓋國際局勢、金融變化到科技趨勢,形式輕鬆、節奏明快,非常適合通勤時收聽。除了官方內容,也有不少中文 Podcast 專門解析《經濟學人》內容,對於想快速掌握國際趨勢、但沒有時間讀原文的讀者非常友善。以下整理經濟學人的相關 Podcast ,供讀者參考。
|
經濟學人 Podcast 彙整 |
||
|
類型 |
名稱 |
主題內容 |
|
官方 |
每日國際新聞重點 |
|
|
聚焦美國政治 |
||
|
全球金融與商業 |
||
|
科技與科學趨勢 |
||
|
全球商業、金融和政治領域等要事 |
||
|
非官方 |
跟著《經濟學人》選讀,快速掌握當期重要議題 |
|
|
結合《經濟學人》內容與全球財經資訊進行討論 |
||
結語
《經濟學人》從提出「荷蘭病」、分析「矽盾」,到討論「台灣病」,它不斷以深度分析影響全球議題。無論選擇紙本閱讀、數位訂閱或收聽 Podcast,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進入《經濟學人》的世界,並從中獲得更宏觀、更多元的國際思維。
【延伸閱讀】
- 荷蘭病是什麼?由來?影響?台灣有荷蘭病嗎?
- 財經知識用聽的:6 個投資理財 Podcast 推薦
- 最新央行理監事會議決議!央行介紹!台灣央行總裁有誰?中央銀行功能有哪些?
- 央行阻升不阻貶?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常見問題 Q&A
Q1:《經濟學人》為什麼被視為具有全球影響力?
它以無署名、數據導向與自由主義立場聞名,文章深度覆蓋國際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政商領袖與學界常以其觀點作為決策參考之一。
Q2:「台灣病」指的是哪些經濟問題?
報導指出台灣出口過度依賴、薪資停滯、房價失控、資金外流與金融體質脆弱等結構性失衡。並以大麥克指數認為台幣長期被低估。
Q3:英文不好也能吸收《經濟學人》的內容嗎?
可以收聽官方 Podcast,如 The Intelligence 或 Money Talks。也有中文 Podcast 整理每週重點,例如《每日一經濟學人》與其他國際新聞節目。
Q4:「矽盾」是什麼?為何與台灣相關?
2001 年由學者 Craig Addison 提出,指台灣因掌握全球關鍵晶片製程而具戰略保護。後經《經濟學人》廣泛分析,使其成為理解台海的重要概念。
Q5:《經濟學人》要怎麼訂閱最方便?
可在官網訂閱數位或紙本版本,也能用 App 跨裝置閱讀。台灣通路如誠品、博客來、天下雜誌等不時會推出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