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Fed)這個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央行,經常一句話就惹得市場劇烈波動,好像它的話就是聖旨一樣。
但實際上,聯準會也沒那麼高大上,沒那麼神秘,甚至它說的話,也不是每句都有用。
我今天用最簡單的話讓你明白:聯準會內部到底是怎麼運作的;聯準會的4個大人物是誰;每次有人出來講話,如何分辨他的話該不該當真。首先,聯準會跟一般的央行不一樣,它不是一個銀行,它有12個銀行組成。 這12個銀行分管12個大區,並且受“ 聯邦準備理事會 ”監管,最後再被國會監管。
這個“ 聯邦準備理事會 ”有7個成員,主席就是葉倫(Janet Yellen),副主席Fischer。另外還有5個成員名額,但現在只有3個,有兩個位置“空缺”。
但有意思的是,美國的貨幣政策不是右邊那12個銀行決定的,也不是左邊那聯準會決定的,而是由另一個委員會決定的—“ 聯邦公開市場理事會 ”(FOMC)。
沒錯,FOMC就是超級大人物。你每次看聯準會決定升不升息,就是這個機構決定的。
這個機構裡也有12個大佬,這些人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對貨幣政策有投票權。 那這12個人是誰呢?當中有7個來自聯準會 ,5個來自聯邦銀行。但因為現在聯儲委有2個位置空缺,所以只有5個人,加在一起10個人。
我把他們列一下:
- Janet Yellen(主席葉倫)
- Stanley Fischer(副主席)
- William C. Dudley (紐約聯準會主席)
- Lael Brainard
- Jerome Powell
- Loretta J. Mester
- Eric S. Rosengren
- James Bullard
- Esther L. George
- Loretta J. Mester
這只是2016年的投票成員,每年都會從12個聯邦行長裡面輪換,但紐約聯準會主席是固定席位。所以你現在明白,聯準會有那麼多人,大多數人的發言都沒什麼用,因為有投票權的只有這麼幾個人。但是事情依然沒有這麼簡單。你看上述這10個有投票權的人,其中的前4個人是是大佬中的大佬。
可以這麼說,聯準會每次的貨幣政策,基本上都是由這4個人內定的。也就是說,每次投票都是一場“秀”,決策其實在投票前就訂好了。
先目睹一下4位大人物的尊容: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這4個大人物之外,其他聯準會的人出來講話,都不要在意。
比如之前常跑出來講話的Williams,他其實連FOMC成員都不是,要到2018年才有投票權,他說的話又有什麼指標意義呢?
即便是今年有投票權的人,只要不是這4個關鍵人物,你也可以無視他。
比如聖路易斯聯準會主席James Bullard,他是聯準會裡面最喜歡跑出來發表言論的人了。而且因為他有投票權,所以很多時候他的話會影響市場走勢。
但他的觀點很容易胡亂變化,經常遭人抨擊。前不久一個在紐約證交所工作的人還罵了他一番,說他在“幾週內就從聯準會最鷹派的人變成最鴿派的人”這類的批評。感興趣的可以去這裡看看。
總而言之,除了那4個關鍵大人物,其他人說的話都是浮雲。在這4個人裡,Lael Brainard目前話語權最大,葉倫很多時候都會聽她的,因為她負責考慮聯準會政策在國際上的影響。比如再升息的話人民幣兌美元會繼續貶值,這就會造成今年1月那種巨大的金融恐慌。
但其實葉倫本人是非常希望升息的,因為本來經濟指標都已經具備足夠升息條件了,而且她需要升息來為以後萬一需要的降息做準備。現在聯準會在這件事上進退兩難,陷入了一種尷尬的窘境。這些下次再說吧,今天講得夠多了。今天這些你如果能理解,應該對你的投資決策有很大作用。
《雪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