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聯合利華離開倫敦,剩鹿特丹總部的戰略思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聯合利華離開倫敦,剩鹿特丹總部的戰略思考

2018 年 4 月 11 日

 
展開

提升公司競爭力的一種手段,而倫敦的競爭力無疑是降低了。

擁有多芬 (Dove)、力士 (LUX)、立頓 (Lipton) 以及和路雪 (Wall) 等多個品牌的聯合利華(Unilever, UN-US) (Unilever, UN-NL) 現在成為了一家荷蘭公司。

3 月 15 日,這家全球最大快速消費品集團之一宣佈將結束雙總部模式,今後荷蘭鹿特丹將成為它法律上唯一註冊的總部,而倫敦不再是它的另一個總部。

聯合利華是由英國的肥皂製造商 Lever Brothers 和荷蘭的人造黃油製造商 Margarine Unie 在 1930 年合併而成。但後者其實在 1872 年就已經誕生了,如果按此計算,聯合利華已經有 146 年的歷史。雙總部的運作模式也已經持續了 87 年。

今年年底之前,這個傳統將被改變。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總部相當於一個「指揮中心」,對於一個年營收超過 500 億歐元的公司來說,總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這 (取消雙總部) 將讓我們的大型收購和兼併有更多的靈活度。」聯合利華首席財務官 Graeme Pitkethly 說。

聯合利華這幾年的確在執行激進的收購策略,僅僅是過去 2 年就完成了 11 宗收購交易,涉及個人護理、彩妝、食品等多個領域。

但加速聯合利華變成單一總部的公司結構,被認為是去年卡夫亨氏(Kraft Heinz, KHC-US) (The Kraft Heinz,KHC-US) 的惡意收購。 2017 年 2 月,《金融時報》爆出卡夫亨氏擬以 143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聯合利華的消息。雖然卡夫亨氏最終撤回了提議,但聯合利華的管理層在危機過後開始了公司策略回顧,當時他們就在重新考慮雙總部的模式。

而在分離業務方面,聯合利華似乎也受制於雙總部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去年 4 月,聯合利華有意分離人造黃油的業務,但直到年底才賣給 KKR (KKR-US) 。 聯合利華說:「很明顯,是我們的雙總部的結構給這種業務變化增加了複雜因素。」因為是兩地上市,兩個公司 Unilever PLC (ULVR-UK) 和 Unilever NV 的股票不能相互轉換,所以發行新股來完成交易可能更加困難。

瑞士銀行的分析師 Pinar Ergun 認為,雙總部模式理論上不會阻礙它發行股票或分離資產,不過這種模式的確讓交易變得更加複雜。

但為什麼是鹿特丹而不是倫敦?

聯合利華的財務官 Graeme Pitkethly 給出的說法是,因為這家公司在荷蘭的資產更多,佔整體的 55% 。

但大家還是把矛頭指向了英國脫歐,儘管聯合利華的 CEO Paul Polman 在接受 BBC 採訪時極力撇清,並說「這是我們基於未來 30~50 年的發展決定的」。

英國脫歐公投之前,就有反對脫歐者指出,為了遵循歐盟的關稅制度,一些跨國公司在英國脫歐後可能會從英國搬離部分部門或整個公司。

金融業就在英國脫毆後集體撤離倫敦。根據安永的報告,在其追蹤的位於英國的 222 個大型金融機構中,超過四分之一都因為英國脫歐而準備將資源及員工轉移至歐洲大陸,投資銀行尤其傾向於這樣做,比例高達 45%。包括豐 (HSBC Bank,HSBA-UK) 在內的多家銀行,計劃在明年英國正式脫歐前將一些員工轉移到歐洲大陸,以更好地為歐洲客戶服務。

為了避免留下大公司都在離開英國的印象,保持其餘公司和投資者的信心,同時便於跟歐盟談判,英國政府花了大力氣遊說聯合利華保留倫敦總部,但最終沒能成功。

為了和倫敦競爭,荷蘭也拋出了橄欖枝。荷蘭總理 Mark Rutte (他曾擔任聯合利華的高管) 曾允諾為公司減免股息預扣稅 (dividend withholding tax) 。這讓荷蘭成為更有吸引力的選擇。

《金融時報》的 Jonathan Guthrie 認為將總部搬至鹿特丹可能更有利於保護聯合利華不被收購。因為荷蘭的法律在這方面更加嚴格。

實際上,近十年來聯合利華的投資者一直在敦促它簡化公司結構。在選擇鹿特丹作為單一總部的同時,聯合利華宣佈改善公司結構。食品飲料、個人護理和家庭護理三大業務部門今後各自會有更多自主權,而總部會適當授權。

聯合利華的雙總部模式始於公司合併,當初主要是為了擴大利潤,抵禦供應商的壟斷。在聯合利華的公司原型成立的 20 世紀初,競爭與原材料的漲價使得公司們紛紛成立聯盟。官網是這樣描述這段時期的:原料油與脂肪難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香皂與人造黃油業,促成聯合利華有朝一日的形成,以尋求穩固的原材料供應。

香皂和人造黃油分別指的就是,前文所提及的荷蘭公司 Margarine Unie 以及英國公司 Lever Brothers 。 1930 年,由四家生產油脂和人造黃油的公司組成的 Margarine Unie 與肥皂公司 Lever Brothers 合併成為聯合利華,這是當時最大的一起公司合併。兩家公司在鹿特丹和倫敦的總部被保留。

兩家來自不同國家的公司兼併時,保留雙總部並不鮮見。不過,近年精簡和扁平化的機構設置受到歡迎。曾經是雙總部的荷蘭皇家殻牌 (Royal Dutch Shell) 也於 2005 年結束了這種結構設置。

聯合利華稱雙總部不利於快速反應,還會產生更多的成本,比如說聯合利華每年要開兩次董事會,每次收購要應對英國以及荷蘭兩國的法規。

在如今消費潮流迅速變化的時代,對於聯合利華這家古老的快速消費品公司來說,快速反應才能提升競爭力。

而聯合利華一連串的兼併收購以及削減成本的計劃,看來起了效果。 2017 年,聯合利華總收入為 537 億歐元 (排除黃油業務為 507 億歐元) 。有機成長 (排除剛賣掉的黃油業務) 為 3.5%,淨利增加 17% 達到了 65 億歐元。

同樣按照自然年 (2017 年) 來計算,根據寶僑(Procter & Gamble, PG-US) (Procter & Gamble,PG-US) 的財務報告,其年 (非寶僑公司財報年) 營收約為 658 億美元。

所以從營收規模來看,在寶僑一系列大刀闊斧的瘦身計劃後,聯合利華 507 億歐元 (625 億 7000 萬美元) 的營收和寶僑已經非常接近。

而單總部的結構也被聯合利華視為更有利於和寶僑競爭。聯合利華承諾在英國將保留兩大部門 — 個人護理美妝和家庭護理,這是聯合利華近期發展最快的兩大業務。

其中個人護理品是聯合利華近幾年的發展重心,也貢獻了最大的營收 (佔總銷售額 38.5% 左右) 。聯合利華近期的 15 宗收購裡,有 10 宗都是關於個人及家庭護理,你可以看到聯合利華對此的重視程度。

聯合利華還在擴充美妝類的品牌,收購了高端彩妝品牌 Hourglass,一系列的醫學護膚或沙龍護膚品牌包括 Dermalogica、Kate Somerville、Murad 和 Ren。

聯合利華近期完成的收購 (整理自聯合利華官網)

  • 2018 年 3 月
    完成收購主要市場在拉美的家庭/個人護理公司 Quala ,它銷售產品包括洗髮水、口腔護理和護膚品等。
  • 2018 年 1 月
    主打天然的美國品牌 Schmidt’s Naturals,銷售除臭劑、沐浴露等。
  • 2017 年 12 月
    紐約品牌個人護理 Sundial ,主打品質和創新原料。
    以 3 億 8400 萬美金從星巴克(Starbucks, SBUX-US)手中購得茶品牌 TAZO 。
    收購巴西生產有機食品的公司 Mãe Terra 。
  • 2017 年 11 月
    以 22 億 7000 萬歐元完成收購韓國美妝公司和美妝供應商珂泊亞 (旗下品牌包括 A.H.C) 。
  • 2017 年 9 月
    英國有機茶品牌 Pukka Herbs 。
  • 2017 年 8 月
    買下了美國中高端彩妝品牌 Hourglass,它成為多年來聯合利華旗下第一個彩妝品牌。
  • 2017 年 2 月
    美國高端洗護品牌 Living Proof 。
  • 2016 年 10 月
    主打綠色健康的家居清潔用品 Seventh Generation 。
  • 2016 年 8 月
    以 10 億美元收購美國線上刮鬍刀品牌 Dollar Shave Club , DSC 主要是訂購模式,成長迅速,在美國市場對寶僑旗下的吉列產生了很大的威脅。
  • 2015 年
    這一年它收購了一系列的醫學護膚或沙龍護膚品牌包括 Dermalogica、Kate Somerville、Murad 和Ren 。

你能大致感受到他們轉型的方向:高端、天然、迎合年輕消費者。

透過收購兼併來擴展新業務和新市場的聯合利華 (比如 1978 年聯合利華併購 National Starch 登陸美國市場) ,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動作。

彭博社認為改成單一總部後,聯合利華可能會進一步收購以擴大個人護理產品業務範圍 (美國公司高露潔(Colgate Palmolive Company, CL-US)棕欖 (Colgate-Palmolive,CL-US) 和雅詩蘭黛 (Estée Lauder,EL-US) 都有可能成為收購對象) 。而為了避免成為類似去年卡夫亨氏的惡意收購,它可能會賣掉成長速度最慢的食品部門。

1

目前聯合利華聲稱在英國的 7300 名員工不會受到影響。它還打算在英國每年投入 1 億歐元的研發。儘管如此,倫敦從一個總部降為兩大事業部所在地,無論怎樣看都是降級了。

「聯合利華選擇了荷蘭而不是英國,這顯示了英國的商業環境在脫歐公投後的惡化。」英國議員 Chris Bryant 說。

聯合利華總部離開後,倫敦的總部聚集效應可能會進一步減弱。 2014 年《財富》把倫敦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 (甚至超越了紐約) 。外資總額、企業總部數量、金融服務能力等都是它評選的指標。但是脫歐讓倫敦能力和吸引力都在衰退。

聯合利華將保留在英國上市的股票,但因取消倫敦總部,聯合利華可能將不得不退出富時股指 100 (FTSE 100 ,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最大的一百家公司的股票指數) 。因為富時股指要求入選的公司要在英國設有總部,或是在英國的資產要大於其他任何國家。被排除在該指數外可能會讓聯合利華的股東出售手中股票。

無論如何,聯合利華從半個英國公司變成一個僱用英國人的荷蘭公司,對於倫敦來說,無疑是一個壞消息。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