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漸白熱化的美中角力戰中,美國又再度祭出「台灣牌」。美國眾議員 帝芬尼 2020 年 9 月 17 日表示已經提出決議案,呼籲 美國 恢復與 台灣 的正式 邦交 關係,讓台美重新 建交 ,並且終結過時的一中政策。此外,參議員 克魯茲 也要求國務院廢除「對台交往準則」,修正美國對台灣交流的限制。
難道真的是幸福來得太突然?還是僅為美中大國爭霸之間的一著棋呢?本文整理以下 6 個重點:
- 美國 眾議員、參議員 同時積極推動美國改善對台灣的外交關係
- 什麼是「共同決議案」?通過後美國就與台灣成為邦交國了嗎?
- 美國與台灣不是一直有往來嗎?怎麼還需要「恢復邦交」?
- 美國和台灣建交,為什麼這麼不乾脆?
- 美國為何「現在」拋出與台灣建交的議題?
- 台灣的應對關鍵是什麼?
美國 眾議員、參議員 同時積極推動 美國 改善對 台灣 的外交關係
美國共和黨眾議員 湯姆.帝芬尼(Tom Tiffany)2020 年 9 月 17 日表示,他已經提出 共同決議案,要求美國恢復與台灣的正式邦交關係,並與台灣協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BTA / FTA),同時,支持台灣成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一員。
「雙邊貿易協定」(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BTA):偏重雙邊貿易合作,不含投資領域的合作。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涵蓋貿易、投資領域等合作,內容最完整、合作緊密度高。
其中一個說法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不喜歡「FTA」這個名稱,所以美國後續對外與各國談判的貿易協定,全部統一稱為「BTA」,因此在台美雙方協商的貿易協定上,BTA 實質上等同於 FTA。
帝芬尼 表示,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都可以跟以色列達到關係正常化,美國當然可以與台灣建立長久的友誼,且美國不需要中國共產黨同意,才能與全世界朋友或夥伴對話。
此外,帝芬尼 更強硬地表態,不論是 民主黨 或 共和黨 的美國總統,40 多年來都在反覆重申北京的謊言,指「台灣是共產中國的一部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美國的「一中政策」早就在歷史灰燼中,美國是時候停止複誦北京的「一中幻想」,結束過時且適得其反的「一中政策」。美國政策應該要反應「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獨立國家」的事實。
另一方面,美國共和黨參議員 泰德.克魯茲(Ted Cruz),同樣在 9 月 17 日的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上,要求 國務院 修正 2015 年所實施的「對台交往準則」(Guidelines 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對台交往準則」禁止台灣展示國旗等主權象徵,是由 2015 年 美國前總統 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期的國務院訂定。起因於台灣駐美代表,在華府雙橡園舉辦元旦升旗典禮,激怒中國政府,當時 歐巴馬政府 為了安撫中共當局而制定,因而改變對台灣交往的規定,為美、台交流設立了規則與限制。
克魯茲 表示,既然能為了讓中國開心而創造這部準則,現在也能為了讓中國不開心而廢除。事實上,克魯茲 在 2020 年 2 月 13 日便提出「台灣主權象徵法案」,就是為解除對台交往準則的限制,允許台灣外交官與軍人在美執行公務時,可以展示國旗與穿著制服。不過,國務院其實不須等法案通過,就可修正這部前總統歐巴馬 任內頒布的準則。
什麼是「共同決議案」?通過後 美國 就與 台灣 成為 邦交 國了嗎?
帝芬尼、克魯茲 這 2 位 共和黨國會議員如此力挺台灣,那麼這個要求 美國 政府與 台灣 恢復 邦交 的「共同決議案」通過後,美國就與台灣成為邦交國了嗎?不是的。
「決議案」與「法案」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法案」具有法律拘束力,而「決議案」只表達了國會意見。因此,「共同決議案」僅是一種美國國會的表態形式,只需要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不須美國總統簽名生效,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此外,美國國會的提案有四種:
- 法案(Act)
- 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
- 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
- 簡單決議案(Simple Resolution)
「法案」:通過後成為「法律」,對行政機關就有拘束力;需在 參議院 和 眾議院 都通過後,呈交由總統同意並簽署生效。
「聯合決議案」:決議案中的例外,效力等同「法案」,通過後成為「法律」;需在 參議院 和 眾議院 都通過後,呈交由總統同意並簽署生效;法理上與「法案」相同,但可用來提出「美國憲法修正案」,而不需要總統批准。
「共同決議案」:需在 參議院 和 眾議院 都通過,不提交給總統,沒有法律效力。
「簡單決議案」:僅需在 眾議院 或 參議院通過,不提交給總統,沒有法律效力。
>>美國國會的參議院、眾議院是什麼?請看:美國 權力結構 與 兩黨政治 一次搞懂!
美國與台灣不是一直有往來嗎?怎麼還要需「恢復邦交」?
過去 中華民國 與 美國 曾有正常的外交關係,直到 1979 年 美國 與中共 建交,時任美國總統 卡特(Jimmy Carter)宣布承認中共政權,而中斷與 中華民國 的外交關係,並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從此與台灣斷交。
台、美雙方斷交後,仍然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處」保持一定程度的往來。而美國國會也通過「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TRA),由 卡特 簽署生效後,取代先前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維持美國與台灣的經濟和文化關係基礎,並且讓美國能夠持續對台出售軍火武器。
儘管如此,美國仍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台灣實際上僅作為美國抵禦中國防線上的其中一個環節;不會完全站邊,也不會棄之不理,與中國關係好時,對台關係就輕描淡寫,但要與中國對抗時,就會比較強硬地表態友台。
美國和台灣明明有交流,為什麼「 建交 」這麼不乾脆?
那麼,美國既然把台灣作為圍堵中共防線的一環,為何對台態度卻還總是曖昧不明呢?
美、中兩個大國的競爭,若走向真正的「軍事」戰爭,肯定是兩敗俱傷的,畢竟中國不但擁有核武,又是一個規模 10 兆美元以上的超大經濟體,美國想要快速擊倒中國,卻又不讓自己受傷,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戰爭才會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進行,重心從「軍事」轉向「貿易」和「科技」競爭。
如果 美國 突然就輕易地跟 台灣 建交 ,等同在國際社會上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那就是擺明了下猛藥和中國「正面剛」,如此可能會逼得中共不得不出手,這時中國會怎麼反撲就很難說了。
中國雖然崛起的很快,但本身的經濟卻有很大的隱憂,債務比重高漲給經濟帶來沈重壓力,因為,債務問題在景氣成長時雖然不容易出事,不過一旦景氣開始衰退,經濟成長支撐不住債務,問題就會爆發,從中國「結構改革」、「一帶一路」到「新基建」、「內循環」,各種去槓桿與刺激經濟成長的方案一再推出,都能感受到中國的壓力。
美國現階段的立場還不夠明確,美國也正在組建反共聯盟,而台灣正好在反共和圍堵中共的最前線。美國總統川普 的戰略就是用盡所有美國佔盡的優勢,一步步地圍堵,一步步地削弱,持續跟中國耗,用時間換取空間。當年美國與蘇聯的對抗,蘇聯也是在長期的經濟戰中支撐不住,最終自己垮台,許多東歐國家也就隨之獨立。
美國為何「現在」拋出與台灣 建交 的議題?
美國做任何事當然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美中霸權的角力越演越烈,不只是貿易戰,更蔓延到了科技戰,美國陸續封殺中興、華為、TikTok、微信 等與中國牽連的大型科技公司,甚至連中芯國際都可能掃到颱風尾。美國對中國下手可說是越來越重。
台灣除了在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上,能作為美國對抗中共的棋子外,另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台灣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價值,在 5G、晶片等高科技競賽中,美國想要圍堵中國,在半導體產業鏈上拉攏台灣則成為可行的一條路。
而這個時候 美國 拋出與 台灣 建交 的議題,似乎也不是突如其來的決定,美國正慢慢地調整結盟的強度,川普在 2016 年贏得美國大選後,便直接與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通話,不但軍艦繞台頻率增加,官僚互相交流的層級越來越高,美國國務院次卿 柯拉克(Keith Krach)2020 年 9 月 17 日率團訪問台灣,便是自 1979 年以來,美國來訪台灣最高層級官員;而這個舉動也已經讓中共火冒三丈了。此外,美國開始與台灣協商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也有機會慢慢的將台灣與美國間的交流,過度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小插曲:台灣駐美代表社群稱謂改為「台灣駐美大使」,但實質處境仍艱難
中華民國駐美代表 蕭美琴 , 在社交平台 推特(Twitter)上的簡介變更為「台灣駐美大使」(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在社群上引發熱議。 蕭美琴 在 2020 年 9 月 20 日深夜,透過臉書(Facebook)表示,實在不忍讓支持者失望,但她跟美國政府機關互動的正式頭銜,依然是「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Representative,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不可否認「一中政策」仍存在著。
因台灣對於非邦交國駐外機構,通常以「代表處」或「辦事處」等命名,有邦交關係才是設立「大使館」。蕭美琴 說明,在私人推特的簡介上用「大使」( Ambassador ),並不是美國官方目前所承認的稱謂,但也不是她「自封自嗨」,並強調從實質意義而言,蕭美琴 在美國代表台灣,實際工作跟各國使館沒什麼不同,甚至因台灣處境艱困,她的工作量以及跟美國官方的互動頻率,比其他國家大使的業務還要多跟複雜。
總結:台灣最關鍵的核心—要讓台灣有「利用價值」
國際社會中幾乎不可能期待「道德」上的是非對錯,一切都是從「國家利益」出發。要利用別人或從別人那拿到好處,就得要有地方能讓別人利用。今天 美國 在跟中國吵架,所以拿 台灣 當作佈局中的棋子,伸出橄欖枝丟出台美 建交 的議題,哪天如果他們不吵了,「友台」這件事很可能就吿吹了。
當美國基於自己的利益,才支持台灣時,台灣如何提供美國足夠大的「誘因」,來讓美國能有動機「鐵站邊」台灣,就會是台灣對於美國最關鍵的外交戰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