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美國人退休後的財務規劃和美式足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的防守協調員湯姆·布雷迪(Tom Brady)一樣容易對付的話,那麼美國人應該會感到相當開心。但是現實上,他們卻是相當恐慌的。 每三個上班族就有一個,或者說是35%的上班族都害怕他們在退休後將不會有足夠的退休金來維持生活。而也有33%已經退休的人也感到相當的害怕。
雖然上班族們都瞭解這潛在的後果,但根據富國銀行(Wells Fargo)針對上班族與退休民眾所進行的統計,約有48%的人預估他們在退休後,將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水準。更糟的是,多數的上班族因為受到恐懼的驅使而開始接受退休儲蓄計劃,但也讓他們最擔心的事情更有可能發生。有59%的上班族,也就是每十個上班族就有六個專注在如何避免讓退休投資組合產生損失,而非追求投資上最大的成長收益。
許多採用401k計劃的人,都對於可能產生虧損的投資策略感到恐懼;有33%在富國銀行開戶的人持有股票的比例並不高,他們持有較高的債劵與現金。這類型的投資雖然在短期的波動之下,比起股票與股票共同基金更不容易大漲或大跌。但在市場下跌的時候,債劵與現金的成長率會比股票還要低。也因此這些上班族在達到他們的退休年紀的時候,比起那些把大部份資金配置在股票和共同基金的人們來說,往往會有比較低的結餘。
即時你已經退休,你應該也要適度地把資金配置在股票之中。無論你已經退休與否,分配股票的程度應該取決於你的支出預算、投資時間與風險容忍範圍。如果你的退休金已經足已支付你所有的支出,你就可以將較多的資金投入在債劵與現金作為對抗短期波動的一種緩衝方式。
但如果你想提高你的帳戶餘額,那麼你就必須留意你的支出並提高股票的比重;如此才能在壽命延長的情況下,還能擁有足夠的退休金。你可能在退休之後還有20、30、甚至40年的時間。如果你不想耗盡你所有的資產,那麼就必須讓你的退休金成長率超過通貨膨脹率。
股票與債劵的優劣之分
對於你的退休帳戶而言,股票比起債劵好在哪些地方呢?如果你曾於1987年,也就是30年前投資追蹤大型股票S&P500的先鋒500指數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那麼結果肯定會相當不同,現在這檔基金的價值已經高達2,600億美元了。
如果你剛進職場時的薪水是為32,703美元,它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70,000美元;如果你每年的薪水都調升1%,假設你每年固定提撥薪水的5%到401k帳戶裡。第一年你的401k帳戶會增加1,635美元;而今年,你所提撥的金額會提高至2,182美元。
如果你從1987年持續這樣的投資,根據股票基金的表現,你的帳戶結餘在10月11號時將會有237,760美元。那如果你投資在相對穩定的基金,像是目前市值為1,750億美元的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 (VBMFX),結果又會是如何呢?你的收益會比先前少了100,000美元,帳戶結餘只會有131,990美元。
所以即使這段期間股票的大幅度波動會讓你胃痛數次,但把時間軸拉長,指數型基金仍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的收益。長期而言,股票的報酬率會比債劵高出許多。
即使股票在2000年三月的網路泡沫與2007年八月的金融危機當中,比債券所受到的衝擊更大,但股票型基金仍不失為一個能讓退休金增加的好方法。
管理退休金的四個小技巧
管理退休金有哪些重要的關鍵呢?以下有四個方法,讓你以進攻來取代防守的策略,來為你贏得更多退休金。
- 投資於股票與股票共同基金:讓股票成為你投資組合中最主要的一部份。在你的資產中,以債劵或現金的方式預留兩到三年生活所需的大額支出,像是退休後的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會員費;那麼即使遇到嚴重的景氣下滑階段,也不至於損失過多。接著,就將其餘的資產投入於股票與股票型基金,即時在你退休的時候也是。
- 將股票配置極大化:要多極大化呢?富國銀行退休與信託服務部(Wells Fargo Institutional Retirement and Trust)的負責人Joe Ready表示,根據你的時間,也就是多久之後你會需要一筆這樣的現金以及你風險容忍的範圍,來選擇適合你的股票與債劵組合。需要有人幫你評估你的風險容忍程度嗎?如果你沒有任何財務諮詢顧問的話,那麼你可以與劵商、共同基金公司或退休計畫管理者討論,或者是透過線上風險的計算平台,像是com的calcxml.com等網站來計算。
- 攻擊而非防守:別只將注意力放在讓市場下跌期間的損失最小化。應該要掌握你的目標、風險忍受程度與時間,並觀注於在長期能夠讓資產成長最大化的事情。Ready也表示,“別因為市場的訊息,而有情緒化的反應”。
- 讓時間跟你站在同一邊:讓複利的成長,成為主要的動能。Ready表示,“在資產計劃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隨著時間經過而不斷累積的儲蓄所帶來的威力與投資時間的力量。盡可能地提早開始儲蓄的時間”。(編譯/Bevis)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授權轉載
© [2016]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BD) does not license, review or approve of, and is not responsible or liable for any investment advice or other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user. The user is not an agent of, sponsored by, affiliated with, or owned by IBD and is not authorized by IBD to make any representations, warranties, or prom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