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BP社報導】全球最大的連鎖超市沃爾瑪(Walmart, WMT-US)、美國最大的家居裝修用品連鎖店Home Depot、連鎖折扣百貨店Target,這些擁有大面積平屋頂的大型零售店被稱作「倉儲式商店」,在美國隨處可見。這些倉儲式商店蘊藏著推動美國光伏發電市場進一步擴大的潛力。
安裝在Target店舖屋頂的光伏發電系統(出處:Centerplan Companies)
適合光伏發電的屋頂面積達到418km2
2016年2月中旬,美國NPO(非營利組織)「環境研究與政策中心」(Environment America Research&Policy Center)發佈的最新報告《在超級商店安裝光伏發電系統》(Solar on Superstores)中稱,美國倉儲式商店的屋頂面積合計超過45億平方英尺(418km2),可以安裝62.3GW的光伏發電系統。這一容量相當於711萬戶普通家庭的年耗電量。
這份報告調查分析的倉儲式商店是銷售食品、服裝、百貨、家具等、賣場面積超過2322m2的店舖,總數達到10萬2148家。所有店舖的屋頂總面積為72億平方英尺。如果考慮屋頂的朝向、傾斜度、店舖的位置、陰影、周圍的建築物等因素的話,適合光伏發電的屋頂面積為45億平方英尺(418km2)。
從這份報告分析的店舖來看,每家店的年均耗電量為1800MWh,電費約為19萬美元。所有店舖的總耗電量相當於全美耗電量的5%。如果為這些店舖安裝光伏發電系統,便可抵銷分佈式電源所發電力的42%。預計這些業務每年至少可節省82億美元的電費。而且,這些店舖在屋頂上安裝光伏發電系統之後,白天可利用系統的陰影,夜間可利用系統的隔熱效果來降低空調費用。
排名前十的倉儲式商店的總裝機容量達到17GW
排名前十的倉儲式商店合計,店舖面積達到20億平方英尺,相當於紐約曼哈頓的兩倍,光伏發電裝機總容量可達到17GW。
美國排名前十的倉儲式商店與設置光伏發電系統的潛力(出處:美國環境研究與政策中心的《在超級商店安裝光伏發電系統》)
沃爾瑪不僅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店,而且據說非住宅用光伏發電導入量也是美國最大。該公司從2005年就開始為店舖導入光伏發電系統了。目前沃爾瑪已在348個場所(店舖和物流中心)導入了142MW光伏發電系統。每套系統可為每個店舖或物流中心提供的電力佔其耗電量的15~30%。該公司提出了2020年將美國店舖的光伏發電導入量擴大至兩倍的目標。
截止2015年底,折扣連鎖百貨店Target已累計導入15MW光伏發電系統(共計41家店)。2015年2月,該公司宣佈到2020年將為500家店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其中包括2015~2016年這兩年裏導入的250套系統。
IKEA通過再生能源滿足所有店舖的電力需求
連鎖百貨零售商梅西(Macy』s)也已經為其店舖導入了約21MW的光伏發電系統。該公司與製造和提供高轉換效率太陽能面板的知名企業——SunPower簽署了為30家店導入光伏發電系統的合約。30家店舖中有17家簽署了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光伏發電系統為SunPower所有,梅西則從SunPower手中購買在自己店舖的屋頂上獲得的電力(圖3)。
倉儲式商店的光伏發電累計導入量排名。(出處:美國環境研究與政策中心的《在超級商店安裝光伏發電系統》)
全球最大的家具銷售商IKEA未進入前十,而是排在第22位。光伏發電潛在導入量為106MW。該公司制定了「人類與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其中的一個目標是,到2020年,將通過再生能源獲得該公司所有建築物消耗的電量,以提供用電支援。在美國,IKEA已經在店舖的屋頂上導入超過41MW的光伏發電系統。該公司轉向「光伏發電」的原因是,能源成本穩定、可提高投資效率、可降低防止地球變暖時的環保規定風險及法律風險。
還能對周圍的社區帶來巨大好處
這份報告列舉了倉儲式商店大規模導入光伏發電系統之後為店舖周圍的社區帶來的好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防止地球變暖
導入62.3GW光伏發電系統之後,每年可減排溫室氣體5700萬噸。這相當於1200萬輛汽車的排放量。號稱光伏發電導入率為美國最高的IKEA 2015年宣佈,將投入約11億美元來防止地球變暖。
(2)持續供應電力
發生災害時,即便發電站及輸電網出現故障,也可以通過並設蓄電池繼續為該地區供電。而且,與以往的火力發電及核電相比,光伏發電不需要大量消耗水資源,因此旱季也能為保證電力供應作出貢獻。加州已從2014年開始在乾旱導致水力發電量大幅下滑時,通過光伏發電來彌補水力發電的減少。
(3)輸電網效率高
這些系統為分佈式發電系統,也就是在消耗電力的地方發電,因此可有效防止通過輸電線輸送電力時的輸電損失。美國能源部的數據顯示,整個美國的發電量會在經由輸電網輸送時損失約5%。通過導入分佈式發電系統,可以防止輸電損失,還能避免高成本輸電網的增加。(特約撰稿人:JunkoMovellan)
《日經技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