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 惡化, 金融業 進軍 中國 恐被迫「選邊站」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台灣銀行家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台灣銀行家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美中關係 惡化, 金融業 進軍 中國 恐被迫「選邊站」

2020 年 9 月 17 日

 
展開

海外資金匯回一直是 金融 市場關注的焦點,金管會推出「財富管理2.0計畫」,透過中國逐漸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多摩拳擦掌,企圖在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但是隨著 美中關係 惡化,成為想進軍 中國 的 金融業 者一大難題。美國未來可能在與 中國經濟脫鉤過程中,推出更多制裁,銀行業必須更謹慎評估。

中國 2001 年加入WTO時,承諾要在 2006 年前消除 金融業 對外資的大多數壁壘,事後看來這目標相當不切實際。北京把 金融業 視為戰略產業,不會允許外資像其他產業那樣伸手進來支配。

十多年之後,安侯建業(KPMG)的資料顯示,在 美中貿易戰前夕的 2018 年,外商銀行在中國的市占率不到2%,比2007年的2.4%還低。

PayPal、美國運通等獲准進入 中國

如果貿易戰的初衷是直接撬開中國市場,那麼它在 金融業 已經取得了一些戰果。對美的緊張貿易關係已衝擊到中國經濟,並使經商環境充滿變數;為此,中國領導人加快了長期停滯的金融改革。中國總理李克強2019年7月表示,將比原定計畫提早一年,在 2020 年撤銷中國金融業的外資持股上限。李克強等人發現,資本滿滿的外國銀行依然想在中國45兆美元的市場中分一杯羹,如今亡羊補牢依然為時未晚。

最明顯的改革當屬金融支付,2019 年北京批准了美國電子錢包 Pay Pal,以及信用卡龍頭美國運通、萬事達卡進入中國,如今美國運通已經開始營業,VISA則在申請當中。

雖然中國的支付市場目前還是本地人的天下,美商依然認為充滿機會。中國國有的銀聯實質上壟斷了信用卡市場,位於北京的研究公司易觀國際指出,在中國 27 兆美元的行動支付市場中,支付寶占了 55%,微信占39%,只剩下 6% 可供其他公司爭奪;但這 6% 價值依然高達 1.62 兆美元,對外商而言已經夠了。

Pay Pal和美國運通似乎在賭中國的行動支付市場將繼續快速成長,而從中國的電子商務業發展速度看來,這的確相當可能。顧問公司弗若斯特和沙利文(Frost & Sullivan)預測,中國的行動支付市場將在2023年成長到近 97 兆美元。

須與當地人共同成立合資企業

但進入中國市場當然有條件,北京要求 Pay Pal 和美國運通必須和當地人共同成立合資企業。Pay Pal 透過旗下的美銀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Yinbaobao),收購了中國國有支付商國付寶70%的股份;美國運通則在 2012 年與中國的連連支付成立合資企業,並授權連連支付使用美國運通的服務系統。

此外,美國運通正和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合作,騰訊在今年 6 月表示,微信支付將支援美國運通的人民幣信用卡。騰訊副總裁陳起儒在聲明中表示:「本次我們與美國運通在華合資清算機構合作,有利於推動我國支付清算服務向更加開放化、國際化發展。」美國運通甚至打算與微信的競爭對手支付寶與銀聯,以及中國五大國有銀行合作。

英國金融科技巨頭 Transfer Wise 最近則和支付寶簽署協議,允許 Transfer Wise 的 700 萬名客戶用 17 種不同貨幣,向支付寶的客戶支付人民幣。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中國在 2019 年收到了 703 億美元的匯款,是僅次於印度的第二大匯款市場,這項協議將使 Transfer Wise 客戶每個月最多轉帳 5 次,每次最高轉帳 31,000 元人民幣,每年的轉帳上限為 50 萬人民幣。

此外,瑞銀集團(UBS)一直是最想從金融改革中獲利的外商之一,它不斷關注中國市場,在 2005 年成為了第一家在中國達到基金管理公司持股上限 49% 的公司,2006 年一馬當先直接投資了獲得完全認可的中國證券公司,2018 年成為第一家在中國的合資證券公司中獲得多數股權的外商。

而在北京即將放鬆外商數位銀行門檻之際,瑞銀可望因此獲利。中國政府在 1 月表示,將允許已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商銀行,設立獨立的線上銀行。這家瑞士銀行想在中國做一番財富管理大事業。如果可以順利拿到中國的數位銀行證照,它的亞太地區客戶量就將在兩年內從 3 萬增至 20 萬。

 金融戰恐令外商成夾心餅乾

但反諷的是,現在中國終於開放外商投資金融業了,北京與華府之間的金融戰卻也逐漸成形。如果局勢再升溫,外商銀行與外商金融機構可能就會變成夾心餅乾。

美國在 8 月制裁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和其他 10 名官員,理由是他們在香港這個英國前殖民地實施嚴苛的《國安法》,並將立法會選舉延遲 1 年,破壞了香港自治。這些人將無法處置位於美國的資產,也無法與美國人交易。在港銀行也得遵守制裁規定,否則可能會無法與美國金融系統交易。

此事件顯示,美國未來可能在與中國經濟脫鉤過程中,推出更多對中制裁,銀行必須小心。滙豐銀行在 2012 年違反了美國對伊朗、古巴、利比亞、蘇丹、緬甸的制裁,結果支付了 6.65 億美元的民事罰款。中國國有的崑崙銀行更慘,它融資給伊朗的石油運輸業者,華府直接禁止它使用美國金融體系,限制了其跨境業務。

美中關係 的緊張可能會迫使 金融業 選邊站,無論摩根大通(JP Morgan)、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花旗銀行有多想擴大在中業務,如果監理風險太高都不會冒險。即使是不屬於美國的瑞銀集團,可能也會選擇美國而非中國。

而且外商銀行也得注意,如果在美中關係正常化之後處於最低點的時刻增加在中業務,可能會傷害形象。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中國與東北亞事業部主管赫爾森(Michael Hirson)向美國CNBC電視台表示,「想從中國市場開放中獲利的美國與外國銀行,至少會變得很尷尬。」

把握放寬外資所有權限制機會

當然,鑑於中國繼續推動金融改革,長期來說還是會一直有人把賭注押在中國市場的龐大吸引力上。北京在今年 1 月簽署了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取消外資在證券公司中的持股上限;之後又在7月份兌現承諾,取消了外資在其他金融業的持股上限。如今外資將可以完全擁有中國的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共同基金公司;也能控制財富管理公司、退休基金公司、中介經紀商。北京還承諾說,申請成為數位支付商,只要90天內就能審核完成。

許多外國金融業者都想好好把握這次放寬外資所有權限制的機會,尤其是證券業者,像是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高盛(Goldman Sachs)、滙豐、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野村(Nomura)以及瑞銀都已獲准持有合資企業多數股權;大和證券(Daiwa Securities)與星展銀行(DBS)已申請持有多數股權;花旗集團與法國興業(Societe Generale)則在考慮成立一家完全控股的經紀商。

至於資產管理領域,貝萊德(Black-Rock)與路博邁(Neuberger Berman)已申請成立外商獨資的共同基金公司;富達(Fidelity)、施羅德(Schroders)、先鋒集團(Vanguard)、泛達(Van Eck Associates)則已向中國監理機關表示自己打算申請相關證照。

重慶市前市長、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主任黃奇帆認為,外國金融公司未來幾年在中國的投資可能高達 1.1 兆美元。

台灣銀行家》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台灣銀行家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台灣銀行家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