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金融股的人常有一種說法,說雖然金融股報酬不見得比大盤 ETF(如 0050 )高,但因為投資者屬性比較保守,不能承受太大風險,所以存風險比較小的金融股,比較能安心。但這種金融股風險低的說法是經得起實證考驗?還是只是「感覺比較安心」而已?以下我們就簡單以一些數據來觀察。
常見衡量指標
常見衡量風險的兩個指標,是 β 值(貝塔值)和標準差,其中 β 值主要代表的是個股或基金與大盤漲跌的連動性,反映的是「系統性風險」的大小,而標準差則反映的是該標的整體波動大小。另外還有一個夏普( Sharp, 3545-JP )值則同時考量報酬,計算特定期間承擔同樣風險能獲得的報酬。
這裡我們先用追蹤台灣大型股 0050 指數的元大台灣 50( 0050 )作為比較的基準,與代表台灣整體金融股的元大 MSCI 金融 ETF ( 0055 )作比較,來看整體大型股和整體金融股的風險差異。在 yahoo 上可獲得兩者近 10 年的幾個相關數據如下:
上表中 0050 的 β 值接近 1 ,和大盤非常接近, 0055 的 β 值是較低的 0.66 ,代表跟大盤連動性較低,系統風險小於 0050 。但反映整體波動大小的年化標準差則 0055 則明顯高過 0050 ,可見因為集中在單一產業, 0055 承受較大的非系統性風險,整體風險還大過 0050 。在標準差較大的情況下,金融股的 sharpe 值更是大輸給這 10 年績效表現很好的 0050 。
不過,講到這裡,一定會有支持存金融股的人說,我又沒有要存 0055 ,可以在金融股裡面挑選好股來存啊,或是存最穩的官股銀行,那風險當然就會比 0050 還低了。
最大下跌幅度
正常來說,單一股票的非系統風險,會更高於整體產業,但實際上的例子,也許還需要數據來說明,因此以下我們就不只用整體的金融股 ETF ,而是使用目前應該是最多人存的玉山金( 2884-TW ),和最多人存的官股銀行兆豐金( 2886-TW )的股票來比較看看。
因為目前查不到直接給的玉山金和兆豐金長期的年化標準差數字,所以我們改用另一個重要的風險指標,亦即最大下跌幅度(Max Dropdown,或譯最大回撤)來比較,這個數值是用來衡量在某次嚴重下跌中,從最高點回落的比例,相較於標準差,有時更能反映對投資人心理上造成的最大影響。
下表即整理了從 2004 年 0050 誕生以來,五次台股比較大的下跌中,四個標的從該次最高點到最低點的跌幅如下:
我們可看到在 2008 、 2011 、 2015 的三次台股大跌中, 0050 的下跌幅度都最小,其中尤其在 2008 年,公股的兆豐金甚至有超過 70% 的下跌。其中只有 2018 年底的下跌金融股普遍跌得比較少, 0050 跌得較多。
而去年 2020 年因疫情造成的下跌中, 0050 的最大下跌比 0055 略大一點,但又比玉山金小一截,兆豐金的下跌則是在金融股之中特別少,明顯優於 0050 。(不過兆豐金雖然最大下跌較少,但去年是一共有兩波大跌,所以投資人也並不輕鬆)
結論
整體而言,從列表中各次下跌的最大幅度來看,我們實在無法得出「存金融股」的風險比 0050 小這樣的結論,反而看起來是金融股的波動是比較大的(無論是整體還是單一金融股)。此外,單一的產業和股票的風險,還不止在於波動本身,在特定情況下個股和產業表現特別差的時候,投資人有可能難以確定該投資是否有機會翻身,是否要賣出或轉換標的,而可能會無法承受而中止投資,賣在最差的情況。
長期投資重押看好的個股或產業,是主動投資常見的作法,如果有合理的理據認為未來長期某支金融股,或金融整體產業表現會特別好而優於大盤績效,那選擇買金融股並非不合理的選擇。但如果覺得績效不是重點,而是以為重押金融股風險會比較小,或覺得看到有好的配息就可以心安,那就是比較大的誤會了。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現在起,也可以在 LineToday 、Google 新聞 看到股感原創文章囉!
想獲得文章推播?訂閱、追蹤按起來!
若您也願意分享您的寶貴觀點至站上,或有其他文章轉載需求,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