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俄羅斯政治:比伏特加還要濃烈的複雜關係」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俄羅斯政治:比伏特加還要濃烈的複雜關係」

2020 年 3 月 5 日

 
展開

俄羅斯的政治體系

俄羅斯政治體系實行的是聯邦制及半總統制,以俄羅斯聯邦憲法和法律為基礎,以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原則行使職能。

總統是國家元首,任期 6 年,可以連任一次,由人民直選產生。總統擁有相當大的行政權力,有權任命包括總理(正式名稱為政府主席)等重要政府人員在內的高級官員,但必須經議會批准。總統同時也是武裝部隊的首領以及國家安全會議的主席,並可以不經議會通過直接頒布法令。總統不可以連任超過 2 屆,但可隔屆再次參選。俄羅斯行政體系下有 15 個部門及其他與部同級的總局,其中較為重要的 5 個部門由總統直接管轄,稱為強力部門,其餘的 10 個部則是直屬總理。

根據《俄羅斯聯邦憲法》,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聯邦議會採用兩院制。上議院稱聯邦委員會(Federal Council,代表聯邦),下議院稱國家杜馬(State Duma,代表聯邦各主體)。

  • 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上議院):
    由俄羅斯聯邦的 85 個聯邦主體各派兩名代表組成,成員代表並非經由民主選舉產生:一名來自主體首長推薦並經過地方議會覆議,一名來自主體議會。主要的職能是批准聯邦法律、聯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關於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選舉及彈劾,中央與地方的雙邊關係問題等。
  • 國家杜馬(下議院):
    國家杜馬代表聯邦各主體,成員代表由民主選舉方式選出。為數 450 名的國家杜馬議員選舉方式採政黨比例及單一選區各半制度,各別選出 225 席,而政黨可分配席次的門檻為 5% 。國家杜馬的主要職權是同意總統對總理的任命、決定對總統的信任問題、任免審計院主席及半數檢查員、實行大赦、提出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指控、通過聯邦法律。

經國家杜馬通過的法案,聯邦委員會只得批准或是否決而不得修改。然而聯邦委員會若否決國家杜馬的提案,兩院可以共組一個調解委員會以制訂出妥協版本,如果兩院仍不能達成妥協,或國家杜馬堅持所通過的條例草案,面對兩院衝突的情況下,俄國採取「下議院優越制度」,國家杜馬在取得三分之二的贊成票後可以否決聯邦委員會決定。由於下議院代表是經由民主選舉產生,下議院優越制度說明俄國的立法過程其實是較為民主開放,避免上議院出現中央集權的情況產生。

俄羅斯的現任總統為普丁(Vladimir Putin),曾於 2000 年及 2004 年連任兩屆總統。 2018 年 3 月 18 日總統大選,普丁再以 76.7%得票率在擊敗其他競爭對手,當選連任第四任總統,並任命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為現任總理。普丁第四任任期將持續到 2024 年,未來將面臨的經濟挑戰包括出生率低落導致國內人力短缺、改善貧窮問題、創造有利競爭環境吸引更多外資、提升生產力與經濟效益及擺脫依賴能源商品之經濟結構等。

俄羅斯第七屆國家杜馬議會則於 2016 年 9 月18 日產生,國會中的 4 個主要黨團分別為:掌控絕對多數席次的統一俄羅斯黨(United Russia,普丁總統領導) 343 席、俄羅斯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42 席、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39 席及正義俄羅斯黨(Fair Russia) 23 席。下屆國會大選將於 2021 年 9 月舉行。

中俄關係

在中共建國以來的 70 年以來,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曾經情同兄弟,也曾反目成仇,而至 2019 年的現在則是更為緊密的國際盟友。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退到台灣,蘇聯率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適逢韓戰爆發進行軍事援助,史達林死後蘇聯接班人又需要中國的支持,蘇聯領導階層處處援助中國。可是 1950 年代末中共與蘇聯出現分歧,更爆發軍事衝突,蘇聯撤銷一切對華援助,中共也把蘇聯視為敵人,交惡 30 多年。中蘇關係在蘇聯將要解體時有所改善,時至今日,兩國在中亞的勢力影響上雖也存在衝突,但總體來看中共與俄羅斯有著友好且緊密的關係,兩國在經濟貿易、文化、軍事等方面俱有合作。尤其在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註一)過後,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惡化,中俄間的緊密關係更趨濃烈。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對中俄關係的最新評估是,自 1950 年代中期以來,如今( 2019 )的中俄關係比任何時間都更加像盟友。而讓兩國之間如膠似漆的關鍵可能在於習近平提倡的「民族復興」,與普丁重振俄羅斯世界大國地位的夢想有異曲同工之處。中俄共同的大國情結讓這兩個國家在對美關係的訴求有相似背景,北京和莫斯科既想與美國改善關係,又不想過分屈服於美國。對美關係一直是中俄兩國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換言之,當美國對中俄的外交政策放鬆,中美或俄美關係轉好,中俄關係就會較為鬆動。如今在美國對中國豎起關稅壁壘之際,既然中俄各自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不能與美國抗衡,除了通過戰略合作共同應對可能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日俄關係

二戰後冷戰格局中,日本和蘇聯數十年間的交流不太密切,並有潛在敵對關係,日本並將 90 式坦克等新型武器布署在北海道方面,預設會有與俄國發生地面戰的可能性。冷戰結束後雙方關係有所緩和,俄羅斯對於遠東、西伯利亞的東部地區的開發非常重視,並積極加強與世界經濟成長中心的亞太地區各國維持良好的關係。從日本的角度來看,日俄兩國能夠在亞太地區維持一個很好的夥伴關係,不僅僅對日本有很大的助益,對地區的和平與繁榮也有很大貢獻。但阻礙日俄關係發展的最大關鍵在於,兩國間南千島群島(註二)(日稱北方四島)的領土問題。
2013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索契舉行了會談,其後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以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解決兩國在南千島群島上的爭端,俄方並表示南千島群島中的兩島可以有談判空間。2018 年 11 月 14 日安倍和普京在新加坡會晤,商定依據《日蘇共同宣言》加快日俄和平條約談判進程。俄日商定以共同宣言為依據討論領土爭端,日本政府高層與兩國外交部,亦非常重視彼此間的信賴關係,希望在解決北方領土問題後,能夠進而締結兩國的和平條約。

美俄關係 

美國與俄羅斯外交上的斡旋關係,大概可以從冷戰時候談起,那時候的俄羅斯還是蘇聯體系。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發生對立。蘇聯勢力擴張到了東歐,西方國家擔心蘇聯勢力的擴張會影響到自身利益,尤其是已經在西歐建立了經濟和政治主導地位的美國。因此美蘇大國推行了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註三),各自爭奪國際影響力。這場擴日持久的鬥爭,涉及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和經濟模式,自 1947 年開始,持續到 1991 年蘇聯解體,史稱冷戰。

蘇聯最終在經濟不支的狀況下解體,冷戰過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聯合國席位和外交勢力,但之後長期的經濟不振導致國力與軍力下滑,約莫 15 年的時間在國際上變成次要角色,而美國當時處於電腦革命的黃金年代,帶動世界經濟及文化的影響力,成為全球的超級強權。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大幅壓縮卻又無力對抗,只能處於妥協的地位。

而在歐巴馬政府時期,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此為美俄關係一次重大轉折點。因為俄羅斯認為不能任由北約及歐盟在克里米亞建立軍事基地,最後的戰略緩衝區不能失去,否則美國可以直接把核武飛彈和轟炸機部屬在莫斯科旁邊,於是普丁總統斷然下令出兵,占領克里米亞並介入烏克蘭內戰,在東烏克蘭建立親俄勢力圈與親北約的西烏克蘭對峙至今。

川普政府時期雖頗有將原先「聯中制俄」的立場轉變成「聯俄制中」,但在 2017 年 12 月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俄羅斯和中國一起被列為美國的「頭號威脅」,以及 2018 年 3 月俄羅斯前間諜的毒害事件(註四),美國因此驅逐 60 名俄羅斯外交官,再再顯示出美國政府內部的反俄集團勢力依舊強大。

現今的美俄關係依舊建立在相互保證毀滅(註五)的前提下不直接交戰,因為俄羅斯還是繼承了蘇聯的核武儲備和軍事科技,外交與意識形態的戰爭則持續白熱化,也意味著美俄關係短期內無法得到徹底改善。

資料來源:新台灣國策智庫、維基百科、中國輸出入銀行貿易網、BBC中文網

註一:克里米亞危機指的是 2014 年 3 月,國際承認屬於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被併入了俄羅斯聯邦。自 2014 年 3 月 18 日併吞之後,俄羅斯事實上接管了該領土,建立了克里米亞聯邦管區

註二:南千島群島是位於太平洋西北部的千島群島向南延伸部分,總面積達 5,038.33km² ,包括國後島、擇捉島、齒舞群島及色丹島。南千島群島在二戰結束前為日本領土,但在軍事進攻後被蘇聯佔領,成為蘇聯及其繼承國俄羅斯的領土之一。俄方認為依照《舊金山和約》,日本已放棄包括南千島群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之主權,日方則認為該和約所定義的千島群島不包括南千島群島,因此認定南千島群島仍為其領土,並一直向俄方要求歸還主權,兩方因此產生主權爭議。

註三:二戰德國戰敗後,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發展經濟。不久蘇聯也出爐了馬歇爾計劃在東歐地區的「替代版本」,該計劃主要包括對東歐國家的經濟援助,以及發展東歐國家對蘇聯的貿易——稱為莫洛托夫計劃。美國及其西歐盟國為對抗蘇聯,組建了軍事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而蘇聯也組建了類似的華沙公約組織予以反擊。這個時期的美蘇關係就是互不相讓,各自推出計劃、組建組織以擴展自己在國際上的勢力。

註四: 2018 年 3 月,俄羅斯前間諜斯克里帕爾及其女兒在英國遭神經毒劑毒害,引發英俄關係緊張。美國政府支持英國立場,驅逐 60 名俄羅斯外交官,俄羅斯則在 30 日內驅逐 60 名美國外交官,並關閉聖彼得堡的美國領事館予以回擊。

註五:相互保證毀滅理論假設雙方都有足以毀滅另一方的武力,而且一方如果受到另一方攻擊,不論理由為何都會以同樣或更強的武力還擊。預期的結果就是衝突會立刻升級到雙方都保證會完全毀滅。此策略進一步假設,兩方都將不敢發動第一擊,因為對方會在預警之後攻擊,或是利用輔助的力量反擊(第二擊),結果雙方都會毀滅。採用此策略的好處就是雙方能有一種緊張但穩定的和平(恐怖平衡),支持相互保證毀滅理論的人認為能藉此阻止核子戰。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