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正在「殺死」1000 萬北京青年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艾瑞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艾瑞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通勤,正在「殺死」1000 萬北京青年

2018 年 10 月 26 日

 
展開

有人「凌晨三點不回家」,有人「清晨五點已上路」。數據顯示,北京是全國最先醒來的城市。清晨五點,人們已經在為通勤奔波。

人潮一早從東南西北的四五六環湧入城市中心,又在晚間回歸,這是屬於北京的潮汐。在北京,人們平均每天上班超過一個半馬(26.4Km):「只是到公司,已耗盡我所有力氣。」、「業餘生活是什麼?到家只想平躺,因為已經 11 點了。」

北京,如同一支狂想曲,寫滿了繁華與懷舊,也充滿了喧囂與孤獨,人們在這裡追尋夢想,也在這裡被現實打敗,漫長的通勤時間就是多數北京青年每日要面對的殘酷現實。

不在北京,很難想象凌晨五點摸黑去上班的感覺。但是,大數據顯示,凌晨五點,北京就已經迎來了一日的喧囂。

支付寶出品的《數說中國人的夜生活》中顯示,北京人凌晨 5 點就開始叫車,是全國所有城市中最早的。

每天天還未亮就有幾百萬人已經醒來,從沙河、天通苑、燕郊、亦莊、良鄉、蘋果(Apple, AAPL-US)園、北安河,四面八方湧入五環內,開始他們一天的工作。

《2018 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顯示,北京市的平均通勤距離和時間最長(極光大數據出品)。

開車 or 公車,各有各的艱辛

半夢半醒間,在擁擠的地鐵中搖晃兩個小時,再陽光樂觀的人心裡都會有憤怒、委屈,是什麼造就了這的窘境?

車太多,是所有人的第一直覺。

​截止 2017 年 6 月,北京和上海的平均汽車保有量(數據來源:智研咨詢、北京市統計局、上海市統計局)

北京人均汽車保有量這麼高,不完全是市場調節的結果。在 2000 年後,為了鼓勵汽車產業發展,政府頒布了不少買車的優惠措施,北京的汽車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迅速多了起來的。

直到堵車情況非常嚴重以後,又突然開始實施搖號政策(編註:北京車牌要用抽的,稱為搖號)。但是,搖號並沒有有效遏制住北京汽車的數量。

沒有迫切需求的人在利益的驅動下參與搖號,導致很多有真正用車需求的人反而搖不到號,他們只能開河北牌照的汽車,或者繼續搖號,變相增加了路上汽車的行駛量,加重了北京的擁堵情況。

然而讓北京青年擠破腦袋也想搖到號的重要原因是北京公共交通體系不夠健全,比起在地鐵公車上「跋山涉水」,他們寧願在擁堵的進京高速上「浪費」生命。

早上 7 點,西二旗地鐵站擠滿了人。等了四趟地鐵,被擠得東倒西歪,來了北京已經一年多莉娜依舊難以適應,也曾想過「老娘不擠了,住 4 環內去,」但是深夜看看高昂的房價,還是瞬間放棄了,嘆一口氣,趕緊睡,第二天還要早起。

北京地鐵如此擁擠僅僅是人多造成的嗎?是的,但不全是。

北京和東京都面積大,常住人口多,但是東京的公共交通出行率遠高於北京,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出行壓力。

北京公車出行率遠低的錯不能全怪到市民公車出行意識不足上,更多是北京公共交通的問題實在太多。

首先,車站密度不夠,遠沒有達到一個國際大都會應有的水平。

澎湃新聞 2018 年 2 月發佈的數據顯示,北京的地鐵車站密度僅為 0.02,密度最高的歐洲城市巴黎是北京的 38 倍,密度最高的亞洲城市首爾是北京的 25 倍。

即使住在核心城區,也經常面臨這樣的尷尬:周圍三四個地鐵站,但距離都在 1 公里以上。

除了地鐵站密度不夠,地鐵的運作時間也很短。東京和香港地鐵停運的時間都在午夜 1 點左右,而北京地鐵在晚間 11 點左右就先後停運了,這對於「加班狗」來說實在不夠友好。

事實上,即使短時間中國鐵基礎設施難以完善,北京也可以在提升通勤體驗上做更好。在北京地鐵中難覓商業服務的身影,想買瓶水也要出站才能完成,在這點上,東京、上海更加以人為本,商業服務健全得多。

不過即便是如此,地鐵的乘坐體驗也比公車好太多,不僅因為它快速,更因為它準時。北京公車能夠每天準點出現的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東京做得更好。東京的公車司機會按照上下班等不同時間段,預先根據各車站的人流量估算出靠站時上下車的時間,然後通過調節行駛速度,把到站精準度控制在 1 分鐘內。

此外,北京地鐵上老人很少,但是早高峰的公車上卻到處都是老人。65 歲以上京籍老人免費乘坐公車的制度,出發點很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上班高峰時段的公車擁擠。

如果北京能像上海一樣,在工作日上班高峰時禁止使用老年卡,不僅更有利於實現錯峰出行,也有助於減少老人在擁擠中發生的意外事故。

公共交通主要用於解決遠距離出行,自行車往往用於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可惜在北京,自行車出行也沒有那麼讓人順心。

北京的馬路那麼寬,卻並不是每一條都有自行車道;就算有,也常常要分一多半給機動車通行或停泊,就是在這窄窄的小巷中,還要和橫衝直闖的快遞車、外賣車搶路。

在丹麥、德國等地卻是全然不同的場景,那裡很多人騎自行車跨越十幾二十公里通勤,因為那裡有著發達的自行車道路,甚至有專供自行車通行的高速公路,自行車可以安全迅速地在上面行駛,很可能比開車還快。

十幾公里的自行車通勤若是發生在北京,一路上恐怕要經過幾十個紅綠燈,躲避十幾個行人,還要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殺出來的外賣小哥。

全球最宜居城市?北京做得遠遠不夠

最近,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公佈了 2018 年全球宜居城市,北京排名第 75 位,僅次於香港、蘇州位列中國第三位,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但是至少通勤族不會認同這一排名。

美國地理學家聯合會研究表明通勤時間超過 30 分鐘的人比其他人死得早,長距離通勤意味著運動和睡眠時間的減少,嚴重損害身心健康。

除了睡眠和運動,通勤也拖垮了北京青年的胃。為什麼地鐵口小吃攤屢禁不絕,為什麼對便利商店依賴度那麼高,為什麼外賣在北上廣如此發達,很大程度都在於通勤佔用了上班族大量的做飯時間,甚至吃飯時間。

身體的痛苦必然造成精神上的折磨。瑞典於默奧大學研究發現,長距離通勤會讓離婚率上升 40%,很大程度上是精神暴躁導致了無謂的家庭衝突。

可見,通勤對人的損害不僅發生在路上的那幾個小時中。想要民眾不再認為北京上榜全球最宜居城市是個冷笑話,北京還有許多路要走。

艾瑞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艾瑞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艾瑞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