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五大變革(4):新資源+新技術,物聯網的應用與隱憂
作者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五大變革(4):新資源+新技術,物聯網的應用與隱憂

2016 年 12 月 8 日

 
展開

你可曾想像過,一個普通的早晨,光是通勤的上班族就能產生多少數據?從交通方式到早餐偏好,從出門的準備時間造訪的手機網頁,僅僅是對大數據的想像就已無遠弗屆,何況是如何應用。早在大數據掀起浪潮的 2012 年,代表美國政府的歐巴馬就說過,大數據會是未來的石油,甚至在 2009 年就已經對智慧電網展開投資。而大數據也從無人理睬的科技大夢,一步一步轉化為世人傳唱的科技信仰。

何謂「新技術」、「新能源」?

從馬雲的演講 (可以參考:五個新專題) 內容「未來的技術發展基於新能源,那就是數據」、「原來的機器吃的是電,未來的機器吃的是數據」,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斷言,馬雲口中的新能源 — 人類第一個憑自己創造的資源 — 就是數據。

然而空有資源卻沒有應用能力,就像有了煤炭卻少了蒸汽機一樣,因此代表移動運算和雲端科技的新技術,也就成為一個必然的存在。根據馬雲對新技術的說明,以及阿里巴巴(Alibaba, BABA-US) CTO 張建鋒的演講,我們可以確定,新技術包括了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移動操作系統跟平台。新能源與新技術若成功結合,就是物聯網的時代,也就是馬雲不只一次提到的,大數據「三十年的應用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郭台銘在受邀出席杭州雲棲大會時,替大數據下了五字註腳:「事前諸葛亮」,並說明若每個工廠都蒐集運用這些大數據,鴻海(2317-TW)就能成為更先進的公司,擁有更精準的管理,甚至預測未來,比如提早汰換掉即將疲乏的探針。郭台銘相信,大數據正是能確保像鴻海這樣巨型的公司不會輕易被中小企業聯盟打群架扳倒的保障。

結合新能源與新技術,「智慧」帶來的節能效應

電子商務專題-五大變革(4):新能源+新技術,物聯網的應用與隱憂_01

科技業巨頭對物聯網早就趨之若鶩,深深著迷於穿戴裝置的隨時、隨地、隨身三個特性。2015年,市場產業研究機構IDC就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的終端裝置將超過295億個,產值將達1.7兆美元,其中亞洲就將擁有營收市場的51.2%。今年,作為智能居家小幫手的Amazon Echo被認為是突破性產品,隨後,耗電只有萬分之一的被動Wi-Fi技術的開發,勢必將對物聯網市場有進一步的影響。

物聯網多不勝數的應用領域中,至少有三項與節約耗能有關,包括智慧居家、智慧城市智慧電網。智慧電網與節能最直接相關,也是各國政府的現在進行式,日本預計將在2030年讓智慧電網普及;台電也不遑多讓,於 2010 年發表為期 20 年的智慧電網推廣計畫。

若是如此,電力工業勢必將受到大數據的劇烈影響。若智慧電網成功普及,供電不穩定的再生能源發電,將有機會角逐更大的市場佔比,區域供電系統將在整個電網佔有更重要的位置,醫院等絕對不能斷電的機構,更能享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備用電源。

同樣與節能高度相關的智慧城市,還多處在試驗階段,韓國仁川的松島新城已經將租車 YouBike 化、計程車 Uber 化,行控中心更整合 GPS 和市區監視器來打擊犯罪,未來目標更是要網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

事實上,在雲棲大會當天,以阿里雲超大規模計算系統的「飛天」作為決策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正式上線,並展示了今年三月智慧調配交通的結果,提升市區車輛 11% 的平均速度。阿里雲的人工智慧 ET 也於今年八月正式推出,目前具有語音互動、交通預測、圖像影像識別的能力。同樣地,人工智慧這項新技術在更多新能源的滋潤之下,學習能力與預測能力必能持續飆升。

值得思考的兩項議題

電子商務專題-五大變革(4):新能源+新技術,物聯網的應用與隱憂_02

然而,隨著新技術與新能源的高速發展,美夢背後的陰影也開始引人注目。遍佈日常生活的物聯網終端裝置,代表著需要更多晶片、更多驅動晶片的電能,以及更多雲端的儲存空間和計算需求,更低價的終端設備也代表著設備持有率的增加,這些都會降低智慧裝置真正為我們省下的電能。

目前美國 IT 產品與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已經相當於總耗電量的 10%。另一方面,能源效率的提升並不代表能源的總消耗量將下降,因為人們使用設備的習慣也將隨著新科技的問世而改變,就像過去 LED 燈泡本來能節省大量電能,但情境照明卻增加了社會對照明的需求。

智慧型手機問世以來,電池容量不停往上調升,行動電源越來越熱賣,上述情況暗示著日常用電需求的增加,其他像是需要充電的耳機、能調色的玻璃窗戶、上述的 Amazon Echo 皆可算作改變習慣而增加總耗電的一例。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則是個人隱私的安全性。越來越多智慧裝置能互相溝通,並將訊息上傳雲端,也就意味著個人資料越來越隨手可得,所謂的「被遺忘權」就越加難以實現。事實上,已經有機構在嘗試找出個資的價值,伊利諾大學的 Cloudsweeper 服務替 Amazon、Facebook、Apple 的密碼重設信件分別估價為 15、5、8 美元;在趨勢科技的報告中,個人健康狀況則值 59.8 美元,社會安全碼值 55.7 美元。

在某些情況下,個人資料的洩漏可能無傷大雅,然而,在特定情況下,取得資料將造成更大的傷害,比如私密生活的相關記錄、法官或政要人物等特殊身份者的所在位置,甚至是其家人的所在位置與生活習慣。

僅僅駭客就能利用物聯網下的小型連網攝影機,對特定網域發動大規模阻斷服務攻擊 (DDoS) 。尤其若一國政府決心以此科技監控國民時,政府的權限界線就會變得模糊,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前不久才被搬上大銀幕的稜鏡計劃,參酌了人脈關係和身份特質的螞蟻金服徵信系統「芝麻信用」,也被懷疑具有監視國民的意圖。

在新能源跟新技術的推動下,萬物聯網的時代穩步來臨,軟體的安全性也日益受到重視。機器人、生化科技、人工智慧等科技失控議題,早已成為熱門創作題材。但就像歷史一再重播的橋段,新技術、新能源被引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後,必然會有段適應期。

工業革命時期,空氣污染與惡劣的勞工環境就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核能發展期,也因為美國三哩島事件與前蘇聯的車諾比電廠事件,使得發展一度停滯。其實,我們不該讓未知的恐懼阻礙科技進步,而是要善加利用這份恐懼,事先看清風險所在,才有機會防範於未然。

資料來源

  • 股感知識庫
  • 趨勢科技
  • 〈防護不夠力 物聯網淪駭客樂園〉,聯合新聞網,2016
  • 〈2020年物聯網市場價值將達1.7兆美元〉,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15
  • 〈鄭志凱:IoT 能省電還是耗電?〉,獨立評論@天下,2015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