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最完整解析美國總統大選的政策分歧及影響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最完整解析美國總統大選的政策分歧及影響

2016 年 11 月 8 日

 
展開

希拉蕊和川普的成長背景:痴迷政治的女強人v.s想當總統的“嘴炮”大亨。希拉蕊從“第一夫人”、參議員、國務卿再到總統候選人,熱衷政治並且經驗豐富,如果當選,將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統。川普出身地產世家,是成功的商人富豪和娛樂明星,在共和黨候選人提名戰中以黑馬勝出。

希拉蕊和川普競選的經濟政策綱領本質上反映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政治經濟理念差別以及背後利益集團的利益。民主黨是凱恩斯學派的信徒,信奉大政府主義,主張擴大政府權限,主張擴張性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和黨更像是芝加哥學派的擁護者,主張“小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理論。兩黨的總統候選人的執政思路因此而有所不同。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希拉蕊代表勞工和工會,川普代表雇主和企業主,華爾街支持希拉蕊。

財政政策分歧

希拉蕊主張加稅,川普主張縮減開支。民主黨和共和黨都傾向於減赤和刺激經濟,只不過在減赤的手段上有所差異,希拉蕊希望通過對富人增稅增加財政來源,川普則倡導減少政府開支,如廢除歐巴馬的醫保方案和停止政府部門的新員工招聘。川普財政政策的另一核心是減稅以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兩位候選人都提到加大基礎建設投資刺激經濟,對公共服務支出側重點兩方有所不同,希拉蕊傾向於投入教育和醫療領域,而川普則更願意提高國防開支。

貨幣政策分歧

希拉蕊可能會延續寬鬆,川普批評低利率政策。如果有需要,希拉蕊會藉助貨幣政策輔助她的財政刺激方案,更傾向於寬鬆而非收緊貨幣。川普曾多次抨擊聯準會低利率政策帶來的扭曲,雖然低利率環境能夠降低基建投資的融資成本,但川普的言論或表明未來可能調整低利率政策。

貿易政策分歧

希拉蕊保守但溫和,川普更激進反全球化。希拉蕊的貿易政策開始趨於保守,反對TPP,停止任何阻礙就業成長和收入增加的貿易協議。川普的貿易政策更為激進,為保護傳統產業,他一直主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反對自由貿易協議如NAFTA和TPP。川普建議把中國宣佈為匯率操縱國,並對所有中國進口產品徵收45%的關稅。

金融監管分岐

希拉蕊主張加強監管,川普主張放鬆監管。市場普遍認為希拉蕊作為民主黨候選人會延續歐巴馬的監管政策,繼續《多德-弗蘭克法案》,整頓華爾街和拆解大銀行。川普認為應該放鬆監管,建議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

移民政策與就業問題分析

希拉蕊支持移民,川普要築牆阻止移民。希拉蕊希望延續歐巴馬政府的移民政策,支持那些追逐美國夢的非法移民家庭。川普的移民政策偏極端,他宣稱當選後會在墨西哥邊境築牆,並驅逐1100萬的非法移民。

對中國的態度和立場

希拉蕊對中國又打又拉,川普保持強硬態度。希拉蕊在初選競選演說中,曾稱中國為“全球貿易的最大濫用者”,宣稱自己一旦當選就要推動建立全球貿易的公平競技場”。除了貿易問題,希拉蕊在南海問題上支持對中國強硬。但同時,希拉蕊認為在朝鮮半島、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美國需要中國的支持與合作。川普在中國議題上政策立場強硬。川普對中國了解不深,但是經常批評中國,將美國的困境歸咎於中國的崛起​​。他曾表示,當選後將加強美在東海、南海的軍力部署,威懾中國。

如果希拉蕊或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對市場的影響。1)希拉蕊的政策思路更多是對當前歐巴馬政府執政思路的延續和修正。而川普則代表著政策“改弦更張”,由於他的政策思路比較激進,引發了市場對其政策帶來不確定性的擔憂,但也反應了民眾謀求改變的訴求。2)希拉蕊上台預示聯準會貨幣政策收緊會低於預期,同時執政初期政策的穩定性也有利於資本市場,利多美國股市。不確定性風險下降,利空黃金價格。希拉蕊對外貿易的相對開放態度會帶動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與美國貿易依存程度非常高的國家(如墨西哥)的貨幣匯率修復。美國經濟緩慢復甦,美元指數緩慢走強。3)川普的減稅方案有利於民間消費的回暖和私人投資的復甦。基建領域的稅收優惠也會加快投資,川普的方案理論上將更有利於美國經濟的快速復甦。雖然低利率環境能夠降低基建投資的融資成本,但川普的言論或表明未來可能調整低利率政策,利空美債。川普對外政策(包括貿易和外交)的強硬導致市場對未來經濟的穩定性產生擔憂,黃金價格在其執政初期可能上漲。孤立主義的貿易政策將衝擊新興經濟體的匯市和股市。

美國總統大選正進入白熱化階段,經過三輪辯論,全國選民投票在11月舉行。由於希拉蕊和川普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貿易、移民、中國等存在廣泛的政策思路分歧,兩位候選人個性和觀點鮮明,因此誰入主白宮將對未來經濟和市場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

希拉蕊和川普的成長背景:痴迷政治的女強人vs. 想當總統的“嘴炮”大亨

希拉蕊

痴迷政治的女強人希拉蕊。希拉蕊·羅德姆·克林頓1947年出生於芝加哥,父親休·羅德姆是窗簾商人和廠主,是個保守的共和黨人;母親多蘿西·羅德姆是個崇尚自由的家庭主婦。在熱衷時政的父親的影響下,希拉蕊從小就痴迷政治,不時就各類政治問題展開辯論。在學校,希拉蕊也沒掩飾她對政治的熱情,從糾察隊隊長到學生會主席。父母價值觀的不一致也對希拉蕊的政治信念產生影響。中學時代的希拉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共和黨支持者,大學時逐步轉變為堅定的民主黨人,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和卡特熱情的助選人。

1969年希拉蕊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學習,研究的領域是兒童問題,1973年博士畢業後成為一名律師,1974年加入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法律顧問小組,負責調查研究因水門醜聞彈劾尼克松總統的可能性。1975年希拉蕊嫁給她的耶魯同學比爾·克林頓。1978年希拉蕊成為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她初展政治才華,成功推進了州內教育體系改革。1993年,希拉蕊成為美國“第一夫人”,被稱為史上最有權力的第一夫人。她積極介入白宮決策,積極推動醫療改革,卻因未適應華盛頓政治氣候而最終失敗。兩年後,希拉蕊走出克林頓的政治光環,成功當選國會參議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第一夫人“任內”成功當選參議員的人。

911事件後,作為參議員的希拉蕊力挺反恐戰爭,並力主通過大量有關向事件受害者遺屬提供補償和補助的議案。在醫療保健、教育、扶助婦女兒童窮人等她的“傳統領域”,希拉蕊也著力推動了多項立法。2006年,希拉蕊成功連任參議員。2007年1月20日,希拉蕊正式宣布參加2008年總統大選,希望開創美國首位女總統的歷史先河,雖敗給黨內對手歐巴馬,卻受邀出任新政府的國務卿,毫不掩飾其對權力的追逐。希拉蕊對於權力的高度追求,促使其在任國務卿時期十分積極地參與對外政策的決策過程及外交活動。據統計,希拉蕊在4年的任期中總共訪問了112個國家,飛行總時數達2084小時,總旅程153萬公里,繞地球可達38.42圈。國務院官員都稱讚她為美國最勤勞的國務卿。

2013年2月希拉蕊卸任國務卿。2015年4月12日,希拉蕊正式宣布參選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開始二度追逐總統寶座。2016年6月7日,希拉蕊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戰中獲勝,成為美國大選歷史上首位獲得主要政黨提名的女性。如果在11月的全國大選中成功勝出,希拉蕊也將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統。

川普

想當總統的地產大亨、娛樂明星川普。唐納德·約翰·川普1946年出生於紐約市,川普家族三代從商,其父弗雷德·川普是紐約同行中口碑非常好的著名地產商;其母瑪麗·安妮·川普是蘇格蘭移民。川普從小跟隨父親,耳濡目染,立意從商。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主攻經濟學與不動產研究。

1968年大學畢業後,川普即進入父親創建的房地產公司任職。1975年川普開始親自監督重建“凱悅大飯店”,成為川普房地產事業上的重要里程碑。1999年,川普將公司更名為川普集團,集團旗下的高檔房產遍布全球。川普不僅締造了商業傳奇,還進軍娛樂界。2003年,川普成為美國廣播公司真人秀節目“飛黃騰達”的製片人兼主持人。節目自開播以來收視率飆升,川普知名度大增,也因此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青史留名。

川普多次宣布角逐總統寶座。2012年川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的提名,但是他中途宣布退出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的提名。2015年6月17日,川普在紐約再次宣布競選美國總統。得益於在共和黨藍領基層選民中的高支持率,川普先後戰勝了斯科特·沃克、傑布·布希、馬爾科·魯比奧等傳統共和黨精英和本·卡森、卡莉·菲奧莉娜等非傳統參選人,在共和黨候選人提名戰中勝出。2016年7月21日,川普正式接受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川普並非“鐵桿共和黨人”,曾多次更換黨籍,1987年前、2001-2009年,他是民主黨人;1987-1999年、2009年後為共和黨人。有人批評他“在民主黨的時間比在共和黨長”,是“民主黨的奸細”川普性格特立獨行,以口無遮攔著稱。由於沒有公職經驗,他在很多政策問題上缺乏遠見,他口無遮攔、大膽批判,但並無創建性規劃。在移民等問題上川普屬極右派,但在稅收政策上又很像民主黨人。總體上,川普政策立場複雜,無法準確歸類定性。

希拉蕊和川普的政策主張分歧

希拉蕊和川普競選美國總統的經濟政策綱領本質上反映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政治經濟理念差別以及背後利益集團的利益。簡明來說,民主黨是凱恩斯學派的忠實信徒,信奉大政府主義,主張擴大政府權限,主張擴張性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和黨則更像是芝加哥學派的擁護者,強調個人自由和自主,主張“小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理論。因此,兩黨的總統候選人的執政思路會因此而有所不同。

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希拉蕊代表勞工和工會,川普代表雇主和企業主,華爾街支持希拉蕊

根據OpenSecrets網站1989-2014的政治獻金數據,可以判斷兩個政黨分別代表的利益集團。民主黨的政治立場總體偏左,一直是勞工和公會的代表,主要表現為關心勞工權益、設立最低工資、增加對商業的管制等等問題,支持的機構主要以法律、媒體、傳媒、大學等為主,比如加州大學系統和哈佛大學就是民主黨的鐵桿粉絲,捐款全部流向民主黨。

而共和黨則更多的是代表雇主和企業主的利益,支持他們的企業以能源和美國的傳統製造業為主(汽車、煙草、製藥等)。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普遍認為金融、金融服務、國防、電信等行業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其實不然,這些企業普遍屬於騎牆派,只是稍微偏向共和黨而已。比如彭博新聞集團創始人布隆伯格曾是民主黨人,2001年以共和黨人身份當選紐約市長,後改為無黨派人士。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業、海外資本以及新興高科技產業及其背後的資本選擇站在了希拉蕊的背後,表明金融財團對於總統候選人的選擇不是基於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而是取決於候選人的政策是否有利於自己。

華爾街選擇支持希拉蕊,是因為更不願讓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當選。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的最新數據顯示,華爾街的對沖基金和私人債券公司共為支持希拉蕊的團體和其競選活動募集了4121萬美元資金,而川普僅得到華爾街23萬美元捐款。華爾街選擇希拉蕊,背後的邏輯非常簡單:他們情願多交一點稅,也不願冒失去財富和生意的風險。

財政政策分歧:希拉蕊主張加稅,川普主張縮減開支

從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競選綱領上看,兩位候選人都傾向於刺激經濟,降低失業率。財政方面的手段無非是調整稅率和刺激基建,但是無論哪一種手段,都受到當前債務上限的約束。美國財政已經連續16年赤字,債務上限已被提到至18萬億,明年3月將進一步上調。巨量的國債和沈重的利息負擔制約著美國政府的財政刺激措施。

對此,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民主黨希望開源,而共和黨則傾向於節流。希拉蕊倡導累進稅制,收入越高,稅率越高,通過對富人增稅增加財政來源。這一做法與歐巴馬上台後的手段類似,歐巴馬上台後取消布希任內的多項針對大公司的稅收減免政策,也屬於開源的範疇。

川普則認為富人是投資的主體,是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累進稅率會扭曲激勵,降低生產積極性。他倡導改革美國的全民醫改法案,認為該政策推高政府的醫療支出成本,廢除該政策有利於降低政府支出。另外,川普還將在外交和軍事上戰略收縮以縮減開支。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美國短期內財政赤字仍將持續。儘管兩黨對於緩解這一問題的方案有所分歧,但是希拉蕊或川普就任後不可能真正降低政府支出。兩者的經濟政策中都提到了加大基建投資,根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的報告,美國目前的基建投資缺口達到1.439萬億美元,主要分佈在道路橋樑、機場、港口、電網、自來水等五個領域的基建。希拉蕊計劃在5年內增加2750億美元的基建投資,而川普則希望通過收縮外交和國外的軍事開支,轉而投入基建。另一方面,在兩者的競選綱領中,政府開支居高不下,只不過側重點不一樣而已,民主黨更傾向於在教育和醫療領域花錢,而共和黨則更願意提高國防開支。

貨幣政策分歧:希拉蕊可能會延續寬鬆,川普批評低利率政策

希拉蕊和川普目前並未提出明確性的貨幣政策觀點,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言論中分析一二。川普曾多次抨擊聯準會的低利率政策,但是他對低利率的批評更多的是針對該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資產價格泡沫和股市的虛假繁榮等。但這並不妨礙他對低利率的偏好,他認為低利率有利於長期融資,可以通過發行更便宜的新債償還高息的舊債。同時,可以降低基建投資的融資成本。川普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實符合共和黨“小政府”的理念,即政府不應干預聯準會的決策。如果川普上台,不會干預當前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在芝加哥學派的框架下,他應該更傾向於讓市場自動修正低利率政策帶來的扭曲。

希拉蕊在貨幣政策方面也沒有清晰的結論。但是,她傾向於通過加稅緩解赤字問題,那麼貨幣政策方面不可能過於收緊,否則不利於美國經濟的復甦。因此,她應該大概率會延續貨幣寬鬆的基調,同時她可能會繼續干預聯準會的加息步調,保證美國經濟復甦不被中斷。

貿易政策分歧:希拉蕊保守但溫和,川普更激進反全球化

希拉蕊和川普的貿易政策開始趨於保守。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未來各國的貿易保護和逆全球化會成為新常態。儘管“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是希拉蕊在任國務卿期間一手促成的,目前希拉蕊已經轉為反對TPP。希拉蕊十月的辯論給出了轉變立場的原因,她認為目前TPP已經不符合她的標準和美國人的利益,她的標準是為美國人民提高工資水平和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也就是說,她的貿易政策是停止任何阻礙就業增長和收入增漲的貿易協議。對總部轉至海外的企業,希拉蕊建議對其徵收“離開稅”。

川普的貿易政策更為激進。為保護傳統產業,他一直主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反對自由貿易協議如NAFTA和TPP。對於中國,他認為由於中國加入了WTO導致了美國國內超過50000家工廠倒閉和1000多萬工人的失業,他建議把中國宣佈為匯率操縱國,並對所有中國進口產品徵收45%的關稅。

金融監管分歧:希拉蕊主張加強監管,川普主張放鬆監管

市場普遍認為希拉蕊作為民主黨候選人會延續歐巴馬的監管政策。2008年金融危機後,歐巴馬政府出台了“大蕭條”以來最全面、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希拉蕊的監管政策主張主要出自其副手桑德斯,桑德斯大力主張整頓華爾街和拆解大銀行。

與桑德斯的金融政策相反的是,川普認為應該放鬆監管,建議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這也符合共和黨的一貫思路。

雖然表面上看川普的主張更符合華爾街的利益,但是華爾街擔心他偏激的執政思路會導致更大的不確定風險。金融危機後的監管框架已經確定,華爾街可能更相信希拉蕊的“監管加強”並不會對他們的業務造成太大的衝擊,反而是川普的當選會導致市場的動盪和資產價格的下跌。

移民政策與就業問題分歧:希拉蕊支持移民,川普要築牆阻止移民

希拉蕊和川普的移民政策截然不同。希拉蕊希望延續歐巴馬政府的移民政策,支持那些追逐美國夢的非法移民家庭,爭取讓數百萬的非法移民工人走出陰影。川普的移民政策偏極端,他宣稱當選後會在墨西哥邊境築牆,並驅逐1100萬的非法移民。

川普的“築牆”理論符合那些並未從經濟復甦和全球化中分享到好處的美國底層人民的利益。他們對非法移民進入美國非常抵觸,認為是這些人搶走了他們的工作,川普的聲音迎合了他們的心態。但是,從美國雇主們的報告顯示,美國有將近600萬個空缺職位,而失業以及未充分就業人員卻達到1000萬。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失業屬於結構性失業,更多的移民可以填補一部分職位空缺,帶來更多的經濟活動,促進增長。

對中國的態度和立場:希拉蕊對中國又打又拉,川普保持強硬態度

為了取悅選民,炒作中國議題,以強硬姿態攻擊經濟、軍事實力上升的中國在美國總統候選人競選時經常屢試不爽。在美國總統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兩黨候選人難免輪番上演攻擊中國的老把戲,大打手裡的“中國牌”。

希拉蕊在初選競選演說中,曾稱中國為“全球貿易的最大濫用者”,稱自己“一旦當選就要推動建立全球貿易的公平競技場”。她指責中國“在利用不光彩、不公正的貿易做法,讓競技場向不利於美國工人和企業的一方傾斜”。在費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接受提名演講中,希拉蕊兩次提到中國,均與貿易有關。除了貿易問題,希拉蕊在南海問題上支持對中國強硬,作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提議者和堅定支持者,她認為該戰略“對美國的安全至關重要”。希拉蕊曾表示強烈支持菲律賓將爭端提交海牙國際仲裁的做法。但同時,希拉蕊認為在朝鮮半島、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美國離不開中國的支持與合作。她認為朝鮮是美國的首要安全威脅,“美中有可能就朝鮮問題有效合作”。

川普在中國議題上政策立場強硬。川普對中國了解不深,但是經常批評中國,將美國的困境歸咎於中國的崛起​​。川普在他的首次參選演說中提到中國23次,兩倍於他提到美國的次數。他指責中國令美國人失業,“很多美國人找不到工作,因為根本就沒有工作,中國搶走我們的工作”。另外,他還曾表示,當選後將加強美在東海、南海的軍力部署,威懾中國。川普對華了解有限,從其自曝的書單來看,內容多屬負面。他對中國的多次批評主要是為大選造勢,把攻擊中國作為其競選手段。中國強勢崛起引起美部分人恐慌,川普有意煽動民眾厭華情緒,提升自身知名度。

意識形態、種族、對世界政治格局等其他問題看法分歧

希拉蕊對外的態度總體比較強硬。她出生和成長的年代是美國最為強盛(1463-TW)繁榮的年代,美國長期居於世界領導地位。在這一年代成長的希拉蕊對於國家懷有無比的驕傲與自豪,也認為自己有義務維持甚至是增進美國的強盛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希拉蕊對外顯示了自己的強硬,對威脅美國世界地位的國家進行遏制。

希拉蕊支持墮胎,她認為要同時在法律和實踐上保護女性獲得安全和合法墮胎的機會。在種族問題上,希拉蕊一直致力於推動種族平等,這從她的交友群體中就可以體現。希拉蕊支持槍支管制,她認為每年有33,000名美國人死於槍支,現在是時候對槍支進行控制了。希拉蕊支持清潔能源,強調不應該讓下一代承受非氣候因素帶來的災難,應該讓他們享受利用清潔能源帶來的好處。

川普對外強硬,他明確界定極端伊斯蘭教極端恐怖主義,但不會完全借助美國國內的軍事力量,表示要聯合盟友,在戰場上、經濟上、信息上和意識形態上進行戰爭,採取極端手段對付伊斯蘭極端分子,使美國更安全。

在國內議題上,川普的政策立場保守。他反對墮胎,但支持因強姦受孕或母親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的墮胎;反對同性婚姻,認為同性婚姻問題是州事務而非聯邦事務;反對廢除死刑,主張以重刑威懾犯罪;認為學校要加強歷史教育和全面培養學生能力;強調能源是國家生命線;否認全球氣候變暖,反對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反對控槍,堅持“持槍權是其他一切公民權的前提”,認為“槍支與犯罪沒有直接關係”;譴責金權政治,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社會生活。

對華貿易政策的可能發展方向

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歷史

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選擇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既要考慮美國對外戰略的變化以及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轉變,又要考慮中美政治、經濟關係的製約。從經濟角度講,中美貿易政策的選擇要著眼於保護美國國內產業的發展和就業;從政治角度而言,貿易政策的選擇要在遏制中國崛起和中美國際事務合作上尋找一個平衡點。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中美在政治上處於敵對狀態,美國對中國施行“遏制”貿易政策,對中國實施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政策,推行美、日、東南亞相結合的三角經濟構架政策,將中國排斥出亞太經濟圈。

1972年中美關係實現了正常化,美國對華貿易政策也從封鎖和遏制走向了合作與開放。1979年7月中美政府簽訂了《中美貿易關係協定》,相互給予了最惠國待遇。1980年,美國國會修改了《1961年外援法》,允許美國海外私人公司到中國開展業務。

1980年代後半期,國際政治局勢的動盪。美國希望通過經濟交往和技術轉讓,促使中國向資本主義世界靠攏。這段時期,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相對寬鬆。美國先後放鬆了對華的貿易管制級別,並在多個領域,如工業技術、稅收、漁業、核能、電信技術等領域簽署了合作協議。但是在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在美國冷戰思維的模式下,美國又將中國假設為未來的主要敵人。因此,中美經貿關係發展再次停滯。

1990年美國戰略重心轉移到中東,布希政府取消了對華的經濟制裁,中美經貿關係得以恢復了正常發展。到克林頓政府時期,中美政治經濟關係取得了快速發展。1998年克林頓訪華,確定了兩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並開始了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的談判。1999年11月15日,中美正式簽署關於中國加入WTO的雙邊協議,為中國正式“入世”奠定基礎。2000年美國國會兩院通過了給予中國PNTR待遇,標誌著美國對華貿易政策開始逐漸擺脫政治關係的製約。

中國加入WTO之後,中美貿易額不斷擴大。但是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擴大導致了中美貿易的失衡,使得美國國內新貿易保護主義氾濫,中美貿易摩擦不斷發生。尤其是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出於保護本國經濟和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的目的,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進一步開放市場,並且對中國的商品多次實施反傾銷、反補貼、337調查、設置各種非關稅壁壘等貿易保護措施,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為了爭取中國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的支持,美國也越來越重視與中國的合作與溝通,兩國在反恐、核安全等問題上的共同利益使得兩國近年來政治關係相對穩定。

中美貿易的未來走向

冷戰後的中美關係歷史表明,強硬且攻擊性強的競選言論極易造成新任總統執政初期的對話強硬政策並造成中美關係緊張,這樣就形成了中美關係的一個周而復始的定律,即每次美國的大選年,中美關係總會進入“緊張時期”,中美貿易也會進入“高摩擦”時期。

希拉蕊對國際事務擁有深入的了解,不會支持極端的反全球化立場,在經貿關係上大體上還是持開放態度,否則當初也不會推動“兩洋戰略”,即“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當前貿易立場的轉變是出於競選拉票的目的,希拉蕊不可能不明白貿易保護對國內經濟和總體就業的影響。如果希拉蕊上台,中美的關係和對話有望延續,兩國的經貿和政治關係不能發生劇烈變化,這也符合其背後支持力量的利益。

川普的貿易主張是孤立主義。他認為中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操縱是美國製造業凋蔽以及就業減少的源頭。中國所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和對美巨大貿易順差,也是中國操縱匯率,對企業實行補貼,破壞自由競爭的結果。一旦川普上台,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可能對中美經貿關係造成新衝擊,中美貿易很有可能進入一段“冰凍期”。

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對美國就業的影響

減少美國的失業率是美國對中國實行保護主義政策的重要理由。但是美國利益集團遊說國會政府官員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採取保護主義時,首先考慮的並非是工人的就業和福利。這是因為主張對華貿易保護的那些利益集團往往是在中美貿易中受到中國產品的競爭的行業,中國對美國出口物美價廉的商品會減少其利潤。然而一旦對這些商品實行保護措施,造成進口減少,同時造成美國商品的價格提高,這樣美國消費者(包括工人)的可購買商品的數量實質上是下降的,社會福利水平低於貿易保護前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表面上看有利於減少失業,實質上損害的是整個私人部門的就業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趨明顯。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的龍頭,也加入了全球產業轉移的大趨勢。以紡織服裝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和以鋼鐵、石化為主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製造業開始往新興市場轉移。各國的產業結構由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美國製造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日趨下降。

產業結構的變化首先帶動的是就業結構的變化,製造業就業人口占比下滑。也就是說,中國的出口不是導緻美國國內工業凋蔽和失業增加的內在因素,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美國製造業外移才是根本原因。產業結構的變化也引起了貿易結構的升級。隨著美國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和擴張,其服務貿易出口額的佔比逐漸上升,而傳統製造業的貿易則日漸萎縮。截至2016年9月,美國服務行業的就業人口占比高達84%。

最完整解析美國總統大選的政策分歧及影響-04

最完整解析美國總統大選的政策分歧及影響-05

如果希拉蕊或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執政思路及對市場影響

希拉蕊的政策思路更多是對當前歐巴馬政府執政思路的延續和修正。而川普則代表著政策“改弦更張”,由於他的政策思路比較激進,引發了市場對其政策帶來不確定性的擔憂,但也反應了民眾謀求改變的訴求。總體而言,希拉蕊和川普的競選綱領大都貫徹其代表政黨的政治方針。

如果希拉蕊當選美國總統

希拉蕊的政策思路更多是對當前歐巴馬政府執政思路的延續和修正,作為執政經驗豐富的政客,希拉蕊給市場帶來的確定性較強。希拉蕊奉行凱恩斯學派和大政府主義,一方面通過給富人加稅以及打擊企業將總部外遷從而逃稅的行為來緩解赤字問題,另一方面在加大基建投資支出的同時,增加以教育和醫療領域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開支,符合民主黨所代表的僱工和中產階級立場。如果有需要,希拉蕊會藉助貨幣政策輔助她的財政刺激方案,她應該更傾向於寬鬆而非收緊貨幣。執政初期,希拉蕊可能會選擇偏保守的貿易政策,繼續維持中美關係。金融監管方面,政策思路應該還是在《多德-弗蘭克法案》的框架內,短期內應該不會有實質性的加強監管的動作。在移民問題上,希拉蕊希望延續歐巴馬政府的移民政策,支持那些追逐美國夢的非法移民家庭。

在對中國態度上,希拉蕊支持貿易和南海問題上強硬,但同時為在朝鮮半島、氣候變化等問題上與中國合作。

如果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川普的政策比較激進,之前沒有執政經驗,給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較大。川普奉行自由主義,政策偏右。川普上台後將通過縮減政府開支緩解赤字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減稅和拉動基建刺激經濟,符合共和黨代表的雇主和企業主立場。川普支持取消歐巴馬政府的全民醫療保險方案以及停止政府部門的新員工招聘(除了國防和公共健康部門)以減少政府支出。簡化稅制和大幅減免稅收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引導私人資本參與基建以達到收支平衡,而非單純以政府投資的形式加大基建投資。他的改革方案還包括對能源行業和金融行業監管的放鬆。川普預計這一經濟計劃將使得美國GDP增速達到4%、產生2500萬個新工作。貨幣政策方面,工作將圍繞修復低利率政策造成的扭曲,很大可能會加速聯準會的加息步調。川普的移民政策偏極端,他宣稱當選後會在墨西哥邊境築牆,並驅逐1100萬的非法移民。

川普的另一政策重心是貿易保護政策和反全球化。他在22日的演講中宣布將重新對NAFTA(北美自貿協定)進行談判,或行使2205條款完全退出,同時宣布退出TPP。對中國的出口貿易採取強硬態度,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

不同候選人上台對市場的影響

希拉蕊上台預示聯準會貨幣政策收緊會低於預期,同時執政初期政策的穩定性也有利於資本市場,利多美國股市。不確定性風險下降,市場避險情緒也逐漸消退,利空黃金價格。希拉蕊對外貿易的開放態度會帶動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與美國貿易依存程度非常高的國家(如墨西哥)的貨幣匯率的修復。隨著基建投資的拉動,美國經濟緩慢復甦,美元指數整體應該是緩慢走強的趨勢。

川普的減稅方案有利於民間消費的回暖和私人投資的復甦。基建領域的稅收優惠也會加快投資,川普的方案理論上將更有利於美國經濟的快速復甦。雖然低利率環境能夠降低基建投資的融資成本,但川普的言論或表明未來可能調整低利率政策。經濟加快復甦以及可能的超預期加息次數,利空美債。川普對外政策(包括貿易和外交)的強硬導致市場對未來經濟的穩定性產生擔憂,黃金價格在其執政初期可能上漲。孤立主義的貿易政策同時衝擊新興經濟體的匯市和股市。

最完整解析美國總統大選的政策分歧及影響-06

最完整解析美國總統大選的政策分歧及影響-07

雪球》授權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