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複利》職場、感情、人生如何解決問題?利用 IMPACT 6 法則面對問題!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藏書室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藏書室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知識複利》職場、感情、人生如何解決問題?利用 IMPACT 6 法則面對問題!

2022 年 6 月 27 日

 
展開

解決問題而產生經驗,是我們知識累積的重要關鍵。本書我們談到了如何有效的學習,怎樣經營自己的專家型個人品牌與內容創作方向,卻還沒有提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因為我們假定大家都已經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不過仍有許多朋友對於如何有效的解決問題有一定程度的需求。由遠流出版《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作者何則文、高永祺將與讀者分享遇到問題該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利用 IMPACT 6 法則面對問題?

數學家如何解決問題?

其實解決周遭的問題就跟解數學題一樣。在這裡跟大家介紹一位知名的數學家波利亞‧ 哲爾吉(George Pólya),他是匈牙利人,擔任過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數學教授,曾於1937 年提出了「波利亞計數定理」,是組合數學的重要工具。這之外,他長期從事數學教育,對數學思維的普遍規律有深入的研究。

波利亞曾經在1940 年代出版過一本書《如何解題》(How to Solve It?),在這本書中他提出所有數學題目都可以透過四個步驟解決。分別是:

第一步:了解問題。波利亞認為,許多學生解題的時候,無法推導出正確答案的根本因素在於沒有看懂問題在問什麼。所以他建議一些讓人釐清問題的方法,比如反問自己「這問題要求的解是什麼?」「我們能用自己的話重新描述問題嗎?」「我們能清楚理解問題內所使用詞的定義嗎?」「有足夠的訊息讓我們解出題目嗎?」

第二步:制定計畫。了解問題以後,下一步就是要找到問題中的邏輯性,消除不可能的因素,使用推理或者公式等幫助。可以理解成,我們在戰場上統帥大軍時,了解敵我勢力後,進一步要制訂戰略計畫。這時候就要盤點自己擁有的資源。我們的已知有什麼?哪邊還可以得到線索,可以怎樣的從簡單的問題推導出隱性的已知條件?

第三步:執行計畫。這部分很好理解,當你有了戰略方向後,就是實際執行看看,直接試錯。如果這套方法無法得到正解,那就立刻捨棄,尋找其他可能的解法。

第四步:回顧延伸。執行計畫找出可能解答後,下一步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驗算了。用其他方式導回去驗證這個答案是不是正確解。接著反思這次學到的解題策略跟模型,在未來怎樣的情境可以使用。是不是能導成公式或者模型更快速且直觀的應用在其他情境?

人生如何解決問題:IMPACT 模型

波利亞的解題策略可以很簡單地歸納成:釐清問題與現況、制定策略與計畫、實際測試與執行,以及最後的反思回顧與複檢。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我們遭遇到的問題越加複雜,這個源自上個世紀的解題攻略似乎很難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把它延伸成一個名叫 IMPACT 的模型,分別是:

  • 識別問題Identify Question
  • 掌握資訊Master Info
  • 提供意義Provide Meaning
  • 擬定行動Plan Actions
  • 交流見解Communicate Views
  • 追蹤成果Track results

解決問題之前:識別問題

愛因斯坦講過一句話:「如果我有 1 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 55 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 5 分鐘尋找解決方案。」所以識別問題才是解題的關鍵,許多人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是因為一開頭就問錯問題了。

比如說,我們常常會問,怎樣創業才會成功。但其實成功有百百種原因,完成其中幾個成功條件並不等於就邁向成功,而是避免失敗才能真正通往成功之路。所以與其問怎樣能成功,不如思考,怎樣我們可以避免失敗?問對問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問題的導向不同,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舉例來說,今天有一對老夫妻要分遺產,如果他們思考的層次是:「孩子會不會因為遺產手足鬩牆?擁有財富會不會讓他們不求上進?」這種負面而且封閉的假設性問題,反而會框限住思考。

若是他們改變思維,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又該怎樣才能達到目標,那麼老夫妻就會關注在「怎樣能讓孩子得到幸福」。此時問題已蛻變成「好的父母會留給孩子怎樣的東西,來幫助他們成就美好人生?」所以對於人生的問題,我們也要追根究柢,不斷探詢背後真正的關鍵,才能找到真正治標又治本的答案,而非滿足於一個浮木般的解決方案。

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擁有財富,人人都希望得到財富自由,但如果問題只是問說:「我怎樣可以擁有財富地位?」那可能根本沒辦法解決人生問題。我們應該繼續探究:為什麼自己想要財富自由?是想要時間自由?選擇自由?還是什麼?過程中或許會發現,自己要的東西其實不一定要經過財富自由這個坎,改變生活跟工作型態就能達到。

近一步靠近問題解答:掌握資訊

當我們確定好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以後,進一步要開始收集資源,那就要去掌握更多資訊。我們都知道「數學是已知求未知」,已知越多,越有可能接近解答。而這個資訊就是我們拓展已知的方法。

我們可以透過各種的學習找到資訊,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會有學習焦慮的原因,深怕自己掌握的訊息相較他人短缺,變成待宰的羔羊。而許多商業價值的形塑也是透過資訊的落差來達成。就如同為什麼知識變現可以產生,也是在於你懂的東西別人不懂,因此他願意付費去獲得你會的東西。

這時候我們可以針對問題展開系統性的學習,就又能用到前面幾章提到的學習方法。比如你想解決當前你財務窘迫的問題,你就可以開始找相關領域的書籍或者課程做統整性的學習,了解當前其他專家如何處理跟應對。

誰在干擾你解決問題:提供意義

但擁有一堆資訊也不等於我們就靠近解答了。2017年哈佛大學校長德魯. 吉爾平. 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在新生開學致詞說到:「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夠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你們會在不斷的挑戰中學會這個能力,面對各種分歧跟異議,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這個有趣的致詞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我們學到的資訊不見得是正確的。五百年前的人類相信地球是平的,宇宙繞著地球轉。我們今天相信的事物或許在未來也會成為荒誕不羈的錯誤。因此對於掌握的資訊,我們要經過邏輯推演跟判別,並且賦予它們一個意義。簡單的說,就是不要人云亦云。

為什麼有人能掌握推演事物發展的洞見能力?就是因為他們能在多數人看到的表相中,找到冰山之下的意義與趨勢。知識的誕生也是源自於此,比如牛頓是如何發現地心引力?因為不斷探求事物的原理,不把事情看得理所當然。而看到這樣趨勢的人,也能更了解世界體系運轉背後的遊戲機制,這樣更有機會進行槓桿,獲得更大的價值與效益。

開始解決問題:擬定行動

擁有洞見,我們才能擬定行動方案,但要記得永遠要有最壞打算。許多人會恐懼未知,或者害怕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備案」,因此我們無論時局是不是有利於自己,都要思考假設最壞情況發生,我們有沒有屬於自己的Plan B,也就是應對措施。無論局勢是好是壞,我們皆已準備好萬全準備,那自然不會害怕未知情況的發生了。

而擬定行動方案的過程中,也要不斷的去跟自己「左右互博」,同時對自己提出的解方不斷詰問:是否有更好的可行見解?有沒有什麼地方疏漏可能被攻破?自己跟自己沙盤推演的過程中,也能一步步完備行動方案的細節。這過程中最好能使用視覺式的思考,讓自己沉浸在那個場景中,思考每一個細項可能產生的連動變化等等。

對於行動方案,我們也要帶入六何思考法,去檢視每個節點可能受到影響的人事時地物,或者所需要的資源。並且要預想:有沒有量化的指標可以見證目標的達成與否?每個項目的執行上是否有什麼需要預先達成的必要條件?整個解決方案中又有沒有什麼不能逾越的邊界條件存在?

解決問題過程中:交流見解

然而,即便自己有再豐富的學養或洞見,畢竟「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過程中我們也要借重群體的力量,請益不同的夥伴,讓自己有學習以外的輸入。當然這也要回到先前我們說過的,對於別人給的建議,我們也要站穩核心思想,不要被帶節奏所影響而跑偏。

同時,講出自己的目標也有很大的好處,或許當下夥伴不能給予直接的助益,但當他知道你心之所向,如果遇到相關的資源跟可能性的時候,也會想起你然後協助串聯。所以千萬不要有那種「如果目標大肆宣揚,沒達到會很丟臉」的這種心態。自己一個人閉門思考,難免會有許多誤區跟盲點,透過交流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向夥伴請益的方式之一,是參加許多社群,結交不同階層跟領域的朋友。讀書會是一個很好的入門管道,因為讀書會中,大家有共同的交談基礎,也就是書的本身。而且會對同一類書籍感到興趣的人,通常在目標上多少會有一些相關性。或許還能找到可以監督自己的夥伴。

解決問題了嗎:記得追蹤成果

最後,我們可以用專案管理的精神來推進自己的目標,把任務拆解成各種小任務。舉例來說,如果你期待成為講師,那可以規劃先用課程跟其他學習方式來充實自己,最後思考怎樣登台演出。這當中你可以給每一個部份設下可量化考核的節點。比如學成後想要找舞台,除了自己辦講座外,最簡單的方式是跟母校聯繫,回到學校跟學弟妹分享。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設定許多節點,哪些時候你要跟老師聯繫,又哪些時段應該完成什麼。接著不斷推進。

這本書的誕生過程也是如此。我們在構想這本書時約莫是 2020 年第三季,先預估它兩年以後會上市,於是開始以終為始地往前推導:什麼時候大綱要出來?每個章節的題目是什麼?再把寫作進度排入日程中,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完成它。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我們要將知識透過文章、課程等方式資產化呢?因為我們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如同滄海一粟,非常的渺小,有一天我們終將遠離這個世界。

是什麼造就人類的璀璨文明呢?其實就是歷代人的知識資產不斷疊加,這也是人類與動物不同的地方。人類有辦法傳遞知識,把所思所想透過各種媒介留存,代代的傳下去。所以我們也要努力把自己所知所會的事物傳承下去。這樣才能對人類社群整體,產生「知識複利」。

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只是在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更是在探索自己將在何方,又將前往何處,想為世界留下什麼。相信透過這樣的更高層次、更高格局的思維,我們將有機會突破框架,看到前人所看不到的事情,讓自己的這一生留下一個具有深刻意義與內涵的價值。

期待這本書能為你帶來助益,若你覺得其中有收穫,我們誠摯邀請你,寫下這本書的心得與評價對外發表,讓更多人有機會因為你的分享,接觸到過去可能沒能接觸的領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知識複利。

書名:《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
作者:何則文、高永祺
出版社:遠流出版

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藏書室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藏書室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