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包裝也能吃下肚?這些環保科技產品,敢嘗試嗎?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餐具、包裝也能吃下肚?這些環保科技產品,敢嘗試嗎?

2022 年 2 月 14 日

 
展開

讓包裝無痕消失的 N 種方案。

是什麼讓「我餓得連盤子都想吃掉」不再是比喻句?是什麼讓「今天我光碟了」打遍天下無敵手?又是什麼讓餐具擺脫即用即棄的命運?你或許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樣對待食物包裝:吃掉它、消化它。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起冰淇淋的脆筒和大白兔奶糖的「糯米紙」。沒錯,它們確實算可食用包裝。而在它們之外,可食用包裝還有許多形態。

讓包裝進肚子,辦法也太多了

澱粉、蛋白質、植物纖維、天然生物,都可以用來生產可食用包裝。

日本丸繁制果公司最初生產冰淇淋甜筒,大約從 2010 年開始,他們深化甜筒技術,以土豆澱粉為原料,製作了鮮蝦、洋蔥、紫薯、玉米共 4 種口味的可食用餐盤「E-TRAY」。

▲ 可食用餐盤/圖片來自:丸繁制果

「E-TRAY」可以盛裝食物超過 30 分鐘,咖喱米飯、拉面、刨冰甚至湯類食品都不在話下。

2017 年 8 月,他們又發布了一款以燈芯草為原料的可食用筷子,每雙筷子含有的膳食纖維量,等同於一盤蔬菜水果沙拉。

▲ 可食用筷子/圖片來自:丸繁制果

倫敦可持續公司 Notpla 則以海藻和植物提取物為原料,使用分子美食技術,生產了可食用包裝材料「Ooho」。吞下一個小尺寸的「水球」,大概類似吃下一個櫻桃番茄。

Ooho 可以用在許多場合——馬拉松活動中的水與能量飲包裝、餐廳的番茄醬或蛋黃醬小袋、酒商與飲料商的試用包。在 2019 年的倫敦馬拉松,30% 以上的選手吃掉了包裝。它擁有 2 層膜,在食用時只要撕掉外層,就可直接放進口中。如果不願意吃掉它,用完就丟也行,因為 Ooho 的內外層都是不需要特殊條件的生物可降解,4~6 周就會自然消失。

Notpla 聯合創辦人 Pierre-Yves Paslier 曾說:

無論它最終在哪裡,我們的包裝都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大自然在錯誤的地方也能處理它,那就是最終的環保。

同樣以海藻為原料的印尼公司 Evoware,也研制出了一種 100% 生物降解的可食用包裝,它只要放進熱水裡泡就可以溶解,適用於方便面調料包和速溶咖啡包。

厭煩紙吸管的紙漿味和軟塌質感了嗎?韓國曾推出一款「大米吸管」,包含 70% 的米和 30% 的木薯粉,整支吸管都能吃進肚子。米吸管可在熱飲中維持 2~3 小時,在冷飲中維持 10 小時以上。若不想食用,米吸管將在 3 個月內自動分解,且對環境沒有傷害。

台灣也推出過類似的環保米吸管,一位環保米吸管業務經理表示:

很多標榜可以分解的吸管產品,其實它裡面有添加一些化學成分,只能分裂而不能分解。但環保米吸管使用後就是化成米水,真的達到百分之百分解。

小時候,我們都吃過大白兔奶糖以及包裹著糖的「糯米紙」。雖然說是糯米紙,但它的成分包含澱粉、明膠和少量的卵磷酯。它也是一種可食用材料,同樣出現在牛軋糖、糖葫蘆身上。

除了「糯米紙」,還有很多種可食用薄膜。比如美國農業部以牛奶中的酪蛋白為原料,並添加柑橘多糖果膠、甘油,最終制成透明薄膜,它不僅可食用且可自然分解,阻氧效果還是傳統保鮮膜的 500 倍。

 

總而言之,可食用包裝從原料來說更加健康,但最大意義是環保

它在使用後不產生廢棄物,使資源得到盡可能地的利用,作為替代物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特別是那些不需要特殊條件即可降解的可食用餐具。

但是為何,可食用包裝尚未得到大規模利用呢?首先是成本高,這體現在多種可食用包裝上。2019 年,丸繁制果專務董事榊原勝彥透露,可食用餐具的價格是塑料餐具的 10 倍;韓國大米吸管的成本約每根 11 韓元(約 5.83 分錢),而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成本每根 1 分錢左右,紙質吸管成本每根 3 分錢左右。

▲ 用糖果制成的可食用餐具

其次是適用範圍比較有限,就像「水球」Ooho 不太可能取代隨處可見的塑料瓶,Fast Company 曾指出它不適合放在超市貨架上的原因:只能裝少量的水、像水果一樣容易腐爛、食用前必須清洗乾淨。

還有一個挺實際的問題——味道。蛋白質制成的可食用薄膜口感很怪,澱粉類的包裝紙沒什麼味道且纖維感很強,有位嘗過的網友調侃「嚼在嘴里感覺自己好像一只山羊」。此外,可食用餐具並未獲得中國的相關許可。目前看來,可食用包裝更適合產品內包裝,也更適合在地生產和短期活動。

Notpla 採用的就是在地生產策略,一方面,原料海藻遍布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他們不需要大型工廠,一台機器足以在活動或是場地附近製作 Ooho,並且一次運送到位,大大降低碳排放量。

不吃下去,也能無痕消失

可食用包裝不僅僅是圖一時新鮮的食物。無法完全代替塑料的它們,其實體現了一種環保思路——讓包裝無痕消失

Notpla 在 Ooho 之後,推出了「一個想要真正消失的外賣盒」,儘管它不是用來吃的。

傳統的紙板外賣盒為了防水防油,要麽將合成化學物質直接添加到紙漿中,要麽將合成化學物質添加到由 PE 或 PLA 制成的塗層中,在許多情況下兩者都有。這些塑料和合成化學物質使其無法分解或回收。

而 Notpla 專門採購了不含合成化學物質的紙板,並開發了一種 100% 由海藻和植物制成的塗層,他們的外賣盒不僅做得到塑料的防油防水,也可在數周內「像水果一樣」生物降解。

▲ 外賣盒的消失過程/圖片來自:Notpla

此外,還有很多讓包裝「無痕消失」的辦法,散落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當牛奶在一周後變酸,牛奶盒卻需要數年才能自然分解,這合理嗎?

瑞典設計工作室「Tomorrow Machine」連連搖頭。他們認為,「包裝的使用壽命可以和它們所含的食物一樣短,就像共生體」。於是,他們研制了許多壽命極短的包裝,這一系列名為「This Too Shall Pass(這也將過去)」,設計靈感源自仿生學,利用自然本身來解決環保問題。

由焦糖和蠟塗層制成的橄欖油包裝,可以像雞蛋一樣被敲開。當它被打開後,蠟不再保護糖,包裝在與水接觸時會溶化,從而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這個世界由蜂蠟制成的印度香米包裝,可以像水果一樣剝皮,也可以輕易被生物降解。

覆盆子冰沙包裝僅由瓊脂海藻凝膠和水制成,用於製作保質期短且需要冷藏的飲料。德國的「Leaf Republic」團隊則推出了 100% 以「樹葉」組成的一次性餐盤,每件 8.5 英鎊左右。

餐盤原料取自亞洲和南美洲的蔓生植物,構造一共有三層,第一、三層皆為葉子,第二層是以葉子制成的防水薄紙。它們用棕櫚葉的纖維縫合,在定制模具中壓制,不添加任何塑料、粘合劑或化學品。最終產品既防水又耐用,在 28 天後便能自動分解,如同落葉歸根。

除了食品包裝,還有服飾品牌在踐行「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

創意服裝巨頭「VOLLEBAK」推出了一款 100% 可生物降解 T 恤,紗線由可持續管理森林的桉樹漿、雲杉和山毛櫸制成,印花則由生物反應器中生長的藻類制成。藻類無法在水外生存,因此印花不是「活的」,會像銅綠一樣褪色。消費者穿完襯衫後,只需將其埋在地下,它會在 12 周內完全生物降解,變成蠕蟲的食物,並幫助新植物生長。

在外出旅行時,可以用上適合輕裝簡行的「可溶解包裝」。可持續洗護品牌 Plus,推出了一種不含水的沐浴片,並將它裝在用木漿做成的袋子中。沐浴片觸水就會起泡變成液體沐浴露,同時外包裝袋也會在 10 秒內溶解。

與傳統瓶裝沐浴露相比,這種沐浴片沒有塑料包裝,減少了 38% 的水,運輸過程減少了 80% 的碳排放量,解決了傳統沐浴露的水運輸和一次性塑料包裝問題。

而售賣洗手液膠囊的公司 Gelo,它們的膠囊均以可溶於水的薄膜包裹,用戶在購買後加水即可當普通洗手液補充裝使用,減少塑料包裝消耗。

不如連包裝都不要了吧!

當然,對環境最友好的方式還是「減量」,不管什麼塑料替代品,都很難做到徹頭徹尾的環保。許多另辟蹊徑的品牌,決定從源頭截斷包裝需求。英國品牌 LUSH 以洗發餅取代洗發水,將身體油改以塊狀呈現,無須使用瓶器承裝。

▲ 圖片來自:LUSH

化妝品和護膚用品公司 The Body Shop,在倫敦概念店提供「補給服務」。消費者可以在門市用不銹鋼瓶子「續杯」,以「補充站」替代「補充裝」。

▲ 圖片來自:the guardian

WikiFoods 的冷凍酸奶珍珠用有機果皮包裹,也算是一種「無包裝產品」,它不需要勺子和瓶子,和它搭配的是可重複使用的容器或者自動販賣機。

至於無包裝產品的衛生和安全問題,WikiFoods 副總裁 Eric Freedman 將其和蔬果比較:

你買蘋果、葡萄、蔬菜,把它們帶回家並在吃之前清洗它們。農產品是我們產品的最好類比,我們確保提供給消費者的任何東西都是美味、經過嚴格測試和安全的。

以上所有的可食用包裝、可溶解包裝以及無包裝,都各有各海藻是地球上最充足的生物質來源之一,也算是可持續市場最實惠的材料之一,但它可能永遠無法與目前的塑料市場價格相提並論。而 Pierre-Yves Paslier 有更樂觀的看法:

塑料的市場價格是「人造的」,如果我們想開始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需要比較,並真正考慮到整個生命週期的成本。

聯合國環境署報告顯示,全球,每分鐘購買 100 萬個塑料飲料瓶,每年使用 5 兆個一次性塑膠袋。全球生產的所有塑料中有一半被設計為只使用一次,然後在大自然中無處不在地存留幾個世紀。

減塑依然是一場異常漫長而艱巨的行動。這意味著,在塑料制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有人「逆水行舟」。讓包裝「輕輕地來、輕輕地去」的百般創意,就是其中一小股力量。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