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vivo 確定與蔡司打造手機鏡頭!我們會看到更多手機與影像品牌的合作嗎?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vivo 確定與蔡司打造手機鏡頭!我們會看到更多手機與影像品牌的合作嗎?

2021 年 1 月 10 日

 
展開

12 月 17 日, vivo 聯合蔡司召開全球戰略合作發表會。在這個合作發布上最重要的內容就是 vivo 和蔡司合作聯合研發即將發布的 vivo X60 系列的光學影像系統。蔡司表示,這是為 vivo 高端產品線所訂製的,代表著蔡司水準(ZEISS Commitment):品質、成像表現、精準。

如果你是已經有些歲月經歷的手機老玩家,那可能對蔡司這個名字還是感到熟悉的。因為在十幾年前,大家都還在用諾基亞(Nokia, NOK-US)手機的時代,卡爾蔡司的名字就一直頻頻出現在我們的視線。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蔡司還是那個蔡司,諾基亞已經不是那個諾基亞了。

雖然蔡司不是像索尼(Sony, 6758-JP )、尼康(Nikon, 7731-JP )、佳能(Canon, 7751-JP )這樣的相機生產商,但作為光學領域裡的百年大廠,無疑是影像品牌中具有非常大影響力。而影像品牌和手機品牌合作,或許在接下來又要成為一個趨勢。

徠卡和華為,手機與影像近年來最成功的一次合作

說起近年來影像品牌和手機品牌最具備影響力的一次合作,那自然要首推華為和徠卡的合作。2016 年 4 月 6 日,華為 P9 手機在英國倫敦發布。華為 P9 是一款主打雙鏡頭的拍照手機,而當你把這台手機翻過來去看它背後的鏡頭時,你會發現在雙鏡頭的右側有一個顯眼的「LECIA」英文,這是華為第一款和徠卡合作的手機。

在華為 P10 上開始推出的徠卡模式對於華為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點,至此華為終於讓消費者感覺到「德味」的存在,別管這個「德味」是不是真的正,但至少消費們覺得「用上徠卡的算法」非常上檔次,而徠卡和華為的影像系統也被綁在一起,成了華為影像功能宣傳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儘管以技術而論徠卡對華為的幫助並不大,但難以否認的一點是,徠卡對於華為在影像品牌建立上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很多年輕人第一次知道徠卡這個品牌就是從華為身上了解的,而華為也藉助徠卡的影響力,迅速提升自己的影像品牌格調。華為和徠卡的合作是一次雙贏,當然顯然華為收益的部分更大。

之後華為與保時捷設計的合作其實同樣也是基於同樣的目的,不僅進一步加持品牌,在把最高水平的旗艦以這種特別版形式呈現後,華為旗艦系列的定價和配置也變得更靈活了。

我們現在回來再看 vivo 的蔡司的合作。蔡司作為與施耐德和徠卡並稱的德國三大光學品牌,在光學上的造詣早就毋庸置疑, 174 年的歷史早就成就了蔡司在許多專業領域的頂級地位。

vivo 和蔡司的合作有哪些特殊處

那麼, vivo 和蔡司的合作,與當初諾基亞與蔡司的合作究竟有什麼不同?其實主要是合作的層次和深度上兩者有顯著的區別,過去諾基亞與蔡司的合作是「認證」,也就是說諾基亞的鏡頭是「蔡司認證鏡頭」,蔡司沒有真正參與到諾基亞影像系統。而 vivo 和蔡司合作的這次則是明確表示 vivo X60 系列採用蔡司的 Vario-Tessar 鏡頭以及,並且成立了 vivo 與蔡司的聯合影像實驗室。先不說實際的效果究竟如何,至少在面子上,這種合作已經從「認證」升級到把自家的招牌東西「冠名」上去。

其實OPPO 在早前的時候也與施耐德進行過合作,如果你還記得 OPPO N3 上那個非常好玩的電動馬達驅動的旋轉鏡頭,其實那個鏡頭就通過了施耐德的認證,只不過這種合作還是比較淺層,就像諾基亞早前和蔡司的合作也是「蔡司認證鏡頭」,並非像華為與徠卡, vivo 與蔡司的戰略級別合作。

摩托羅拉(Motorola Solutions, MSI-US)也曾經和哈蘇進行過合作, 2016 年 9 月,摩托羅拉發布模組化MOTO Z,並發布一系列可用於擴展的MOTO mods,其中就有一個具備 10 倍光學變焦能力的哈蘇相機模組。但這些淺嚐輒止的合作仍然和今天手機與影像品牌的戰略級合作是無法相提並論。而這種更深度層次的合作,很可能是之後手機品牌與影像品牌合作的主流形式。

手機與影像的合作,背後可能意味著另外一些事

手機品牌與影像品牌的合作,儘管看上去是雙贏的局面,但背後可能也說明手機在影像提升上開始需要「借助外力」了。對於明年來說,手機影像系統的進步已經逐漸進入一個瓶頸。在手機中已經放進 1 / 1.28 、 1 / 1.3 英寸大小的感光元件,在目前來說,已經接近手機結構的極限。

另一方面,在組成三鏡頭甚至四鏡頭的拍照矩陣之後,部分手機在焦段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可用性。比如小米( 01810-HK ) 10 Ultra,除了廣角主攝,還有超廣角, 2X 鏡頭以及 5X 潛望式鏡頭,焦段覆蓋相當齊全。這樣的組合無論是風光、人像乃至長焦的構圖都能夠在一台手機上滿足。華為的 Mate40 Pro+ 和 P40 Pro+ 基本也是同理,無論是焦段的覆蓋還是可用攝影機的數量也都已經達到手機的上限。

iPhone 帶來的 Deep Fusion 技術

在這樣的情況下,手機的影像系統已經很難在明面的硬體上帶來大提升,除了借助光學領域的頂級廠商改善鏡頭和鍍膜,接下國產手機還能走的只有Google 和蘋果(Apple, AAPL-US)已經相當成熟的「計算攝影」道路,但是計算攝影上想要達到目前蘋果和 Google 的水平,顯然不是短時間之內能達到的。

所以,現在手機品牌喜歡拉來影像品牌來進行戰略合作,或許在光學表現上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更重要還是打造自己的影像品牌影響力。複製華為和徠卡的成功。這樣的話,影像品牌的背書能力就非常重要。這一點在之前年初小米高層常程的發起的投票中也能看出來,把各家都用的索尼除外之後,常程的投票中有佳能、尼康以及哈蘇,從最後的得票來看,佳能和尼康加起來都沒有哈蘇高,相信也是看中哈蘇的整體格調更高。

當然,這不意味著手機在影像上的大戰會停止,反而會從單純的堆攝影機數量和感光元件規格,轉而去尋找更合適各家的獨特賣點。比如OPPO 在防手震和人像美膚上的優勢,以及明年推的全鏈路色彩管理。 vivo 也在積極推動影像能力和更符合其用戶習慣的功能,華為獨步天下的變焦能力,新上的自由曲面鏡頭等等,都為各家手機在影像能力上賦予不同的特點。

不過還是要佩服一下蘋果,因為硬體壁壘很難成為真正的壁壘,而 ProRAW 格式、DeepFusion、杜比視界拍攝,乃至整個系統的全局色彩管理,在影像的拍攝、編輯、重播上都具備相當的高度,其實才是 Android 手機在影像最難以追趕的地方。與影像品牌的合作固然有幫助,但也有點像上課外補習班的意思,目前幾名一個兩個都開始找補習班的時候,班裡剩下的幾個好學生自然心裡也會打鼓,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為了不落於人後,都找課外班上。手機影像大戰走到這一步,也算是一種內捲吧。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