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KOL 創作經濟夯!全球社群媒體掀起搶人大戰!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KOL 創作經濟夯!全球社群媒體掀起搶人大戰!

2021 年 6 月 5 日

 
展開

據路透社報導,從 2020 年開始,以 KOL 為中心的網路創作者經濟開始在美國市場走紅。目前各大平台都在爭相加大投入,吸引各類前線 KOL 進駐。

18 歲女孩 Katie Feeney 來自馬里蘭州 Olney 市,她從去年 11 月就開始在「Snap(SNAP-US)chat」上發布幽默短影片和拆箱報告,在製作內容後的一週內,Feeney 就獲得了 22.9 萬美元的收入。在過去的 7 個月裡,她共計獲得了 140 萬美元收入,這筆錢足以支付她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商科學費。

來自波特蘭(Portland)的私人教練Julian Shaw向路透社表示,透過在「OnlyFans」上出售健身影片,他還清了疫情期間欠下的 1.8 萬美元信用卡債務。「OnlyFans」是一個內容訂閱網站,訂閱者可以在平台上支付費用,閱讀付費帖文。

社交媒體上演搶奪 KOL “ 軍備競賽 ”

早在 2020 年,美國市場中的各大領先平台就開始競相推出用於吸引創作者的附加功能。無論是在「YouTube」和「TikTok」上發布教程的美容師,還是在「Substack」上刊登新聞報導的獨立記者,再到「Twitch」上直播的遊戲玩家,各類平台創作者的總數預計已超過 5000 萬人。

以前線短影片平台「TikTok」為例,該平台在先前就上線了總額達到 20 億美元的創作者基金,這一舉動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自此之後,「Facebook」、「Twitter」和Alphabet旗下的「YouTube」等平台之間就展開了爭奪創作者的 “ 軍備競賽 ” ,爭相吸引前線 KOL 加入。平台為創作者們推出了新功能、資金以及打賞工具,以幫助創作者變現。

所有平台的新工具的一個顯性目的就是讓粉絲有機會更直接地與 KOL 互動,這也代表了創作者經濟的最新發展趨勢。多年來,創作者經濟的基礎都是廣告收入分成和品牌贊助。Mediakix 的數據曾顯示, 2019 年全球 KOL 贊助市場總規模達到 80 億美元,這一數據在 2022 年將達到 150 億美元。

風投公司SignalFire 是前線音樂社交應用「Clubhouse」的投資人之一,其投資總監 Josh Constine 表示: “ 目前網路市場中的影響力主體已經從平台轉移到創作者。平台們開始意識到,如果不增加足夠的輔助變現功能,那麼它們將面臨失去創作者的嚴重危險。 ”

Constine 表示,「Vine」的衰落對於社交媒體平台而言是一個警示。「Twitter」早前收購的這款短影片應用曾經非常熱門,還被認為是「TikTok」的前身;但在大量創作者離開平台後,「Vine」的影響力就迅速下跌,因為這款應用無法為 KOL 提供變現途徑。

也正因如此,長期缺少變現功能的「Facebook」最近推出了一系列以創作者為中心的功能,在打造「Facebook Gaming」直播平台的同時向主播提供現金獎勵。「Instagram」負責人Adam Mosseri 表示,目前平台正 “ 探索 ” 在應用中加入訂閱功能,這在該平台的歷史中尚屬首次。

「Twitter」也不甘落後,在最近推出了名為 “ 超級關注(Super Follow) ” 的新功能。透過這一功能,用戶可以付費閱讀平台前線 KOL 創作的獨家內容。此外「Twitter」還會為即將上線的即時音樂聊天室開放活動門票服務,以及上線名為 “ 小費罐 ” (Tip Jar)的用戶打賞功能。

攝影師 Nesrin Danan 在得知自己可以開放變現渠道後,向 2.7 萬名粉絲寫道: “ 從 2009 年開始,我已經免費發了 4 萬條推文。如果你曾經被我的內容逗笑過的話,那麼我希望你能為我支付至少 1 美元。 ” 據統計,她僅在 5 月就賺了幾百美元。

創作者不會局限於一個平台

與此同時,前線 KOL 們也在將一個平台上的成功轉化為另一個平台的收入。這樣的多平台策略能夠減少他們對某一款應用的依賴,因為只在一個平台上發表內容會讓他們更容易受到推薦算法調整或審核政策變化的影響。扎克伯格也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表示,當企業在給創作者提供優惠條款時,許多內容不僅僅關乎於變現,此外也要保證創作者可以快速轉移到其他平台。

為了保持創作者們的參與度,社交平台還會提供了專門的資金款項,支持內容最具吸引力的 KOL 。「Snapchat」就表示,自去年 11 月以來,公司已經花費了 1.3 億美元資助創作者進駐短影片版塊「Spotlight」。

Dominic Andre 是一名心理健康治療師,後來成為了「TikTok」短影片創作者,他表示自己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和參與「Snapchat」的創作者計劃。一張顯示他和女友去年在「Spotlight」上賺取 96.7 萬美元的照片被掛在了他們位於洛杉磯的住宅里,正是這筆錢幫助他們買下了房子。

在擴展至「Snapchat」平台之前,Feeney 已經在「TikTok」上擁有 500 萬名粉絲。同時她還被「YouTube」招募,參與公司新品短影片平台「Shorts」的測試。

科技記者 Casey Newton 去年 9 月離開「Vox Media」,開始在「Substack」上撰寫通訊專欄《Platformer》。他表示,平台方也在為創作者提供比以前更加優惠的條件。其中Facebook 就允許創作者在離開平台時,保留先前擁有的訂閱讀者信件名單。Newton 表示: “ 我認為這說明瞭如今的創作者們有多麼強大。 ”

「YouTube」長期以來一直為影片創作者們提供變現渠道。公司表示,在過去三年中平台已經向創作者和媒體機構支付了超過 300 億美元,最近該公司還為短影片創作者們推出了總額 1 億美元的獎勵基金。

「YouTube」創作者合作高級總監 Jamie Byrne 表示,如果創作者們想要吸引更多粉絲,就需要創作資金的支持。Byrne 說道: “ 現在創作者在創作者經濟中佔據了自己應有的位置。我們這些平台則需要成為創作者們的大本營。 ”

本文編譯自 In US creator economy boom, big tech battles for online talent。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